登入/註冊
13.Oct.2020
【直擊講座】李金威建築師談Are we ready? Architecturally speaking.
活動訊息


講題:Is our design resilient enough? Towards antifragility in the post pandemic era.
講師:李金威/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共同主持建築師
時間:2020年10月12日(一)
地點: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853教室




anti-fragility/抗脆弱性
PANDEMIC and the POST-era/大流行和流行後的時代

李金威建築師此次受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邀請,以COVID-19對建築發展的影響為題,舉辦專題講座。在講座開始時,他先舉微軟創始人Bill Gates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的發言做切入,Gates認為我們還沒有為下一次疫情(epidemic)做好準備,更指出全球災難不是武器導彈,而是微生物(microbes)。所以身為設計師或建築師的我們,該做什麼?

接著他回顧過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疫疾大流行,並整理不同時代面對疫情流行下,建築專業工作者怎麼去面對跟解決。先舉1832年霍亂大流行(Cholera pandemic)的開始,促使法國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針對霍亂的發生原因進行巴黎城市規劃(1852-1870),他拆除擁擠髒亂的老舊街區,進行馬路拓寬興建下水道、水渠,來改善公共衛生條件藉此防止疫情再發生。同一時期的英國則在面對霍亂(1854年)於眾多街道爆發時,由倫敦市政局首席工程師Joseph Bazalgette,規劃建設了倫敦市中心的下水道,並開始清潔泰晤士河,將汙水與乾淨的水源區隔,藉此減緩霍亂的流行,並留下Abbey Mills Pumping Station。藉由都市改造跟地下水道建設的案例,來說明疫情確實會改變城市跟人的生活方式,並留下遺跡。

但回顧過去,建築師多在事件(疫情)發生後,才針對其情況進行反應跟調整,促使李金威開始思考,建築師有可能在事件發生前就提前做因應嗎?

COVID-19 PANIC PANDEMIC
而本次COVID-19引發的疫情,截至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進行隔離跟封鎖,但這會造成個人情感跟全球產業的斷裂,影響物資的運輸跟廢棄物的處理等。而面對疫情(epidemic)一般的做法是分為四個步驟,傳播(spread)→封鎖(lock)→治癒(cure)→解鎖(unlock),因此建築師在面對疫情議題,要提出解決方案時,需先判斷你要從哪一個層面進行回應,接著分享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與成大聯合團隊,因為COVID-19而合作的「組合式緊急部署檢疫醫院原型屋 QurE」(內容可參考: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142



IMPACT/PANDEMIC & TECHONLOGY!
接著針對此次COVID-19疫情,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提出了他的觀察,新冠肺炎的影響層面廣泛,不僅包括在工作、學習、旅行、聚會等。面對COVID-19的挑戰,建築只有彈性(resilience)可能不夠,還必需要有抗脆弱性(anti –fragility)的能力。接著針對未來的城市、未來的衛生保健、未來的建築類型學、未來的居家生活、未來的公共空間、未來的貨物運送進行說明。

未來的城市(Future of City)走向可能會出現分歧,到底該去中心化(De-centralised)還是維持中心化(centralised)?在這樣的多重討論下,應會出現新的城市脈絡(New Urban Context),是必須要兼顧社會可持續性(social sustainability)、密度平衡(density balance)、靈活的分布系統(distributed flexible systems)、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s)跟微型社區(micro-communities)的。接著舉Carlos Moreno教授提出的「15-minutes city」
構想為例,Carlos Moreno試圖將人的日常所需(工作、家庭、教育、健康等)整合在15分鐘能達到的範圍內的提案,認為這會是解決部分城市問題的一個答案。

在未來的衛生保健(Future of Healthcare)中,將不會僅只在治癒身體上,而必須照料病人住院時的心情,以及撫慰家屬的情緒。同時透過在醫院樓層的各機能配置,以及病房平面的規劃上,要能開放來導入外在自然環境光、風、景色,並且在面對疫情爆發時也可隔離封鎖,讓醫院有更多彈性來因應各種需求。

至於未來的建築類型學(Future of Typology)跟未來的居家生活(Future of Home)兩大議題上,表示除了在結構上的創新外,需要往能源永續、資源共享的方向前進,並舉九典與台糖合作的「台糖沙崙循環住宅」為例,透過太陽能板、雨水回收、屋頂農場、都市農園等空間跟技術的交相配合,挑戰讓住宅能達到自給自足,同時透過這些機能讓住戶凝聚社區意識。並表示怎麼讓私領域中存有公領域,公領域也保有私領域,會是未來設計發展可以挑戰的方向。

最後,李金威建築師談及新科技已經在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其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就是正在進行的一項革命,幾乎各個領域都能透過AI技術來改變升級,能大幅減少人力的需求,避免人與人的接觸。但也指出在這個關鍵時間點下,透過COVID-19的流行跟AI新技術的發展,我們必須開始思考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方式,應該往哪個方向前進。



圖片提供: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攝影、撰稿:王進坤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