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03.Nov.2020
直擊2020遠東建築講座/藝術.重構.設計國際論壇
後疫情時代,藝術、設計與建築能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活動訊息


負責執行的元智大學藝設系主任陳冠華指出,在疫情尚不明確的今日,未來的任何變化和趨勢是值得深思的課題,試圖藉這場論壇,討論「藝術」與「設計」兩種原已界線清楚各自獨立的學門,在邊界模糊的現在與未來,是否會對人類未來的社會與生活,承載更重要的使命或任務,或產生更深刻並巨大的影響。雖然原訂與會的多位知名建築師、建築學者由於疫情無法來台,但邀請的主講者均為台灣各領域佼佼者。




綜觀本次遠東建築講座對談人的安排,是精采且令人玩味的,讓創作者與創作者之間有疊加的能量產生。比如透過電腦程式驅動精密機械,以細微動作展現難以名狀詩意的豪華朗機工,對話藉由身體實際學習傳統各項器皿製作手法,並加以分類再運用雙手製作出空間裝置的范承宗。師法自然並試圖回歸自然,且談吐感性非邏輯線性思考的曾志偉,與不斷挑戰當代新媒體界線,心中有清晰完整創作論述的陶亞倫老師同組。從獨立策展人走入公立美術館體制的賴依欣,對話由獨立創作轉向團體創作光雕藝術的陳怡潔。壓軸則是由思想從無邊際的王澤老師,對上在建築史、都市規劃界具權威的代表的王明蘅教授。

整日四場論壇,可說是腦力激盪、火力交鋒,而論壇能平順進行,並讓每場的兩位講者能進行對話,扮演主持人的阮慶岳教授可說是功不可沒,不但在每位講者發表完後,能進行準確的點評,更於稍後的對談提出切要的提問,都讓在場來賓及台下觀眾能獲取更多的訊息。

由於八組團隊內容豐富,為便於閱讀及理解,此次採用條列方式報導:
(順序依照論壇議程)

>論壇一
林昆穎(左)+張耿華(右)/豪華朗機工
1.要走沒人走過的路。
2.若要做就是做好,若決定不做也絕不當事後酸民。
3.成功被收割,失敗被切割。
4.想得到別人支持,你要自己先累積好、準備好。
5.在時間跟預算雙重的限制下,願接花博主軸製作「聆聽花開的聲音」,是因為「使命感」推動我們必須為台灣爭光。 
6.科技藝術不會只是「科技」,而是與「人」的關係。
7.我們追求的是在「有限制」的框架下,展現無比的自由。
8.不為科技而科技,是團隊不斷討論用這技術能帶來什麼,若判斷可以會有,才會用這技術。
9.團隊創作就像是交響樂,有時候獨奏,有時後合奏。
10.理想跟現實的平衡練習,橫向整合、語言交換並換位思考。
11.引述張耿豪的筆記「藝術品不是再現真實,而是創造相同強度的真實」─Alberto Giacometti
 

范承宗/考工記工作室
1.試圖將博物館供著的文物用新的方法帶回到當下。
2.傳統手工無法靠文字或照片傳授的,需仰賴師傅手把手的教導才能傳承。
3.當有師傅願意教導我時,會將其分類成三大類「材料」、「形狀」及「方法」做整理。
4.從三個學習親手製作的過程,可獲得超過十八種被丟失的造物智慧。
5.過去是跟人類學習,現在是要開始跟動物學習。
6.在創作裝置時,首先想的是跟環境的關係,而非早已決定要做什麼。
7.業主是個線索,因為他們更清楚自己的客戶要什麼,當清楚掌握了線索,才進行創作。
8.創造能與世界分享和競爭的資產。
9.工作室設在草屯的好處,是跟都市離了一段距離,可用這距離篩掉一些只是想談談的客戶。


>論壇二
曾志偉/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1.峇里島聖山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同時也是他們說明自己位置的座標。
2.峇里島蓋房子只有兩個要求,一是高度不要超過椰子樹,二是旁邊鄰居要同意。
3.在峇里島生活的日子初始讓我很不適應,因為我沒有努力的工作,也沒有去挑戰什麼,這塊土地卻會自然的提供食物給我。
4.以探索原始感覺為主軸,相信回到原始的狀態能呼應各種可能。
5.業主委託設計自宅室內空間,但回來剛看到卻說受不了,說住進去會得憂鬱症,但在稍作修改後住進去,卻又居住的很開心,讓我放心沒有做錯。
 

陶亞倫/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教授
1.當代藝術反應的是現實,虛擬在未來很可能取代現實。
2.現實存在於你的大腦之外,當你停止思考它之後,卻依然存在。
3.「虛擬現實」是真實與虛擬兩者形影相隨。
3.現在是虛擬模仿現實,但未來可能變成虛擬模仿虛擬,那時將只剩下「虛無」。
4.虛擬是根植在現實空間上,而非是形而上、完全脫離現實的世界。
5.人能藉由虛擬裝置,如同幽靈穿梭在各個現實間。
6.新媒體藝術家並不是在歌頌有什麼好處,而是提供會因此而來的現象,藉此提醒大眾要準備好。
7.未來挑戰在建立虛擬五感,不只停留在視覺跟聽覺上,而是脫離肉體創造副本,產生新的五感。
8.因為關係的存在,讓人覺得有主體,但未來關係受到5G技術的影響必定改變,此時主體還存在嗎?
9.透過大數據,未來AI將比我還瞭解我自己,說不定很快就能虛擬出專屬於我的電影,此時可能反過來被虛擬影響,我的主體可能就被虛擬帶走了。
10.我對科技不悲觀,而是擔憂誰掌握了科技。


>論壇三
賴依欣/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
1.民眾參與及其再想像是我的策展基礎。
2.透過藝術去翻轉歷史空間,將對其的記憶和文化轉譯,讓被壓迫的聲音能顯現。
3.接任嘉美館館長時,建築已經整建一半,我必須趕快開始與建築師溝通,請他依照嘉美館未來的定位及使用進行調整。
4.將透過新技術如AR實境遊戲,來吸引更多不同層面的人願進到館內,來擴大更多面向的觀眾,並且與在地串連,藉此探索公共價值的定義在哪裡。
5.作為體制內的美術館,確實必須跟著政策方向走,是有可能被限制能做什麼議題,什麼不能去碰,但兩者間的關係應該是既合作但又獨立。
6.「公共價值並非普世的,而是一個地方或時代的機能,一種表現所有人的諸種價值的藝術是不可能實現的。」─John Beardsley
 

陳怡潔/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1.科技已改變了傳統的價值,我嘗試讓新舊之間有接合的可能。
2.將戲劇文學、建築設計、音樂舞蹈、電影動畫、傳統技藝、歷史人文、視覺藝術、數位科技等的資料作為藝術資源。
3.光雕藝術是能改變建築本身存在的意涵,讓人一時忘了它原本的象徵。
4.接受委託時,我不會去想誰會受益、誰會贏,而是去評估可行性,擔心Study做的不夠好,而合作最重要的是彼此要有同理心。
5.創作是自由的,政治是不自由的,因此是由創作去擴張政治,有時我們不是被政府給框限,而是我們被自己對政府的想像給限制,以為什麼是不行的,但很可能並不是。


>論壇四
王澤/老夫子哈媒體(股)公司創辦人
1.年輕時是海綿努力吸收,要學會了拿來用,老了之後開始覺得都不想要了,一直在丟。
2.幽默(Humor)的概念是奠定在既有觀念(感知)之下
3.「藝術是世間唯一需要認真看待的事,藝術家卻是社會上唯一拒絕認真的人。」
「每個人犯了錯誤,都自稱是經驗。」─Oscar Wilde
4.畫家是藝術家嗎?光雕是藝術嗎?在美術系學繪畫、學創作畢業後就自動變藝術家了嗎?到底藝術是什麼?

王明蘅/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退休
1. Original原/創,是無中生有。得起巧(Creative),取其新(Innovative)。
2.歐洲啟蒙運動是為重想/再建立一種存有觀(Theory of Being),策略是師法自然,理性是其功具。
3.起源(Historical Origin),歷史的渦旋與始/終之對偶性,或者是認知偏好的幻覺。
4.不要相信別人告知你的事情,包括我。


攝影、文字:王進坤


【延伸閱讀】
>張清華建築師談「可適的韌性建築」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142

>李金威建築師談Are we ready? Architecturally speaking.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148

>2019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入選作品對談與評論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139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