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25.Mar.2022
展現多元議題貼近社會脈動/第二屆學生論文獎頒獎典禮
活動訊息


成立於2006年的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至今已舉辦8屆16年,並於2020年成立「學生論文獎」,來鼓勵國內各大專校院建築相關系所學生,針對當今住宅建築議題及相關領域進行研究。本屆學生論文獎評審團由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彭光輝榮譽教授、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暨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教授蔡元良,以及羅時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羅時瑋三位所組成,最後收到來自全國27本論文報名參加。評選會議於2022年2月24日(四)舉行,在經過三個小時的來回討論及投票後,最終選出九本得獎論文,每名得獎人獎金為新臺幣三萬元整(含稅)。

本屆頒獎典禮於2022年3月22日(週二),假台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舉辦,由評審代表彭光輝榮譽教授頒發獎項。九篇得獎論文已由作者改寫為小論文,將陸續刊載於本住宅獎官網,敬請期待。




主辦單位代表致詞
歐陽駿/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社長
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以下簡稱住宅獎)已舉辦8屆16年,本屆住宅獎決選評審團的組成,邀請藝術、文化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加入,一起進行評選。身為主辦單位很感謝住宅獎初選、決選及論文獎共19位評審,不辭辛勞的評選,尤其是住宅獎決選評審,在三天內密集的走訪台灣各縣市,甚至飛到離島進行審查,感謝他們的支持來鼓勵台灣住宅建築界的工作者。


歐陽駿社長/攝影:吳建旺

鍾九如/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一路走來,看著住宅獎在各方的幫助下不斷茁壯成長,心中有三個感謝及一個期待,第一是感謝合作夥伴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一路與我們一同前行。;第二是感謝本屆住宅獎及論文獎參賽的建築師、業主及學生,本屆共收到170件住宅建築及27本論文參賽,因有你們的參加,讓大家知道台灣住宅建築的實力很堅強,也讓同行能彼此學習砥礪,沒有你們的參與是不可能引起如此大的波瀾。第三是感謝勞苦功高的評審,包括論文獎3位、住宅獎5位初選及11位決選,從接受專訪到評選會議,竭盡心力的選出心目中最好的論文及最佳住宅作品,不辭辛勞的配合評選活動。最後期待台灣住宅建築能朝向資源永續、使用者立場來思考,繼續大步邁進。


鍾九如建築師/攝影:吳建旺

彭光輝/第二屆學生論文獎評審、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及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立「學生論文獎」的目的,在於提升台灣住宅設計規劃的品質,擔任評審的過程其實也在學習,從初始偏重實質規劃到現在人文、社會及文化的養分加入,已擴大學生論文獎的鼓勵範疇。歷經第一屆的草創,本屆報名參賽論文成長達4倍之多,參加的學校也遍及全台,代表學生論文獎已有正面效益。本屆27本論文涵蓋面相廣泛,類型從高層集合住宅、單棟住宅、連棟住宅、整建住宅、社會住宅、韌性住宅,探討議題包括都市更新、社區營造、垂直綠化、循環經濟、建築系統等等,多元且與社會脈動同步。評審過程中,三位評審不斷在交換意見,從原本關注在住宅規劃,到因論文精彩的內容而不斷拓展視野跟觀點,經過充分討論而選出這九本議題多元紮實而精采的論文。


彭光輝榮譽教授/攝影:吳建旺


得獎論文《德國社會住宅發展與台灣社會住宅問題之研究》
作者:蔡儒沛/指導教授:孫全文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得獎人-蔡儒沛/攝影:施伯勳

非常感謝主辦單位及三位評審,獲得這個獎項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非常感謝孫全文教授對我的指導,以及父母對我的支持。

「論文摘要」
以研究德國社會住宅自工業革命後的住宅興建模式與政策發展脈絡為主軸,同時也加入英國與荷蘭之社會住宅發展狀況,以反應歐洲不同國家的情形。歐洲在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社會環境與建築理論的影響之下,為住宅政策與社會住宅形式設計帶來了諸多影響。


得獎論文《高層建築量體退縮與天空可視率對環境舒適度之影響》
作者:鍾馨葆/指導教授:蘇瑛敏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得獎人-鍾馨葆/攝影:吳建旺

感謝蘇瑛敏老師的指導,我大學是念景觀設計系,因此對建築是比較陌生,靠著蘇老師耐心的指導,讓我更瞭解都市、住宅、景觀環境的關係,以及該怎麼去結合來發揮。除感謝老師外,也感謝評審給予我的肯定。

「論文摘要」
針對台北市高層高密度化之連棟型、雙拼型以及風車十字型等三種建築配置進行建築量體退縮對於都市微氣候之影響分析,並利用實地量測與計算流體力學軟體作為分析工具,比較不同住宅配置形式及天空可視率為原則,進行高層建築量體退縮尺度方案設計,同時探討高層建量體退縮尺度與 SVF 之關係。


得獎論文《 「為雨綢繆 !」永康都市公共空間的韌性設計研究》
作者:江政達/指導教授:吳玉成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得獎人-江政達/攝影:施伯勳

首先要感謝論文獎評審的肯定,並感謝吳玉成教授一路上對我的幫助,以及論文口委蘇瑛敏教授、張學聖教授給予的寶貴建議,讓我可以修改完成。

「論文摘要」
從「未雨綢繆」到「為雨綢繆」的過程中,透過實質空間的設計提升意識,聯繫「人際」與「氣候變遷」之關係。除了淹水地區公共空間的韌性設計外,也應影響周邊鄰里為此積極行動。因此,本研究歸納韌性與公共空間的發展趨勢,依此建構「韌性規劃與設計」的概念框架,指出可提升的建構方向與角色定位。幫助居民意識到淹水問題,促使大眾「為雨」積極改變與行動。


左起江政達、彭光輝教授、蔡儒沛及鍾馨葆/攝影:原間-朱逸文


得獎論文《從臺日住宅型式演變探討玄關空間變容之研究》
作者:高鈺淳/指導教授:郭雅雯、張謙允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



得獎人-高鈺淳/攝影:原間-朱逸文

首先感謝主辦單位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及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對台灣住宅建築的用心,以及評審對我論文的肯定。再來感謝郭雅雯跟張謙允兩位教授對我的指導,很榮幸能透過書寫論文認識台灣住宅的變化,並且介紹給大家知道。

「論文摘要」
本論文將玄關視為一種外來形式,再進一步分析如何變容成為符合本地生活的空間樣貌,主要以中國及日本二地對臺灣玄關空間的影響為分析重點。藉由回顧1945年以前及1945年以後臺日住宅型式的特徵,從中窺探玄關的起源以及演變過程,並以臺日現代住宅共29例個案研究,比較現今玄關之使用狀況及臺日二地玄關之異同。


得獎論文《台灣垂直集居形態中「自然可及」空間之制度性生產研究》
作者:周建猷/指導教授:郭奇正
東海大學建築系研究所


(周建猷為陸籍學生,因已畢業返國故不克前來頒獎典禮領獎及致詞)

「論文摘要」
結構大跨距的實現讓「密度」不再是隔絕人與自然通風、採光需求的主要原因,在垂直集居形態中可置入綠色植栽元素,以滿足人「接近自然」的本能需求。但在台灣戰後垂直集居形態逐漸主流化的過程中,並未見其普及發展,如果「接近自然」是人的一種本能需求,何以至今未能得以制度性的持續再生產?本論文從法令條件下的局限、物質條件下的限制及市場條件下的成本三個方面分別整理相關資訊并分析,去呈現接近自然的需求本能在城市集居狀態中的所面臨的困頓。


得獎論文《從生命週期觀點探討輕建築系統類型之研究》
作者:王宓琦/指導教授:趙又嬋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碩士班



得獎人-王宓琦/攝影:原間-朱逸文

謝謝主辦單位跟指導老師趙又嬋教授,我的論文是由我的大學畢業設計開始萌芽,當時就希望能使用輕建築系統,並希望大家可以多關注都市以外地區的住宅發展。

「論文摘要」
以推廣輕建築系統為目的,提出輕建築系統之概念,研究將分析整理現有之輕建築系統,並藉由建築型態學及以建築系統的觀點,將案例以類型學分類為管型(Tube)、箱型(Box)、版型(Plate)、 框架(Frame)四種輕建築系統類型,幫助後人理解輕建築系統。


左起王宓琦、評審彭光輝教授及高鈺淳/攝影:原間-朱逸文


特優論文《不同都市型態對冠層熱島之影響狀況探討》
作者:吳思寰/指導教授:黃志弘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得獎人-吳思寰/攝影:吳建旺

首先非常感謝黃志弘教授的指導,我大學時期是文化大學市政系的學生,主修都市計畫,相對建築比較陌生,但在北科大攻讀碩士的這兩年,研究過許多建築案例,並開始研究熱環境,以科學性的分析搭配空拍機來實驗、測量跟模擬得出論文的研究結果,很開心可以得到三位評審的青睞跟肯定。

「論文摘要」
近年來都市內建物平均高度逐年增高,提升土地使用強度以容納更多的都市人口,但也因此改變了傳統都市熱島結構型態的效應,本研究以垂直結構切入,分析平均建築高度下,影響近地熱舒適最鉅的都市冠層熱島效應特性,藉由溫度、濕度、熱焓等因子,探討都市垂直結構的熱環境。研究結果顯示,冠層熱島現象確實存在,並會隨著都市型態、時序變化、氣候因子等不同,發展出不同的垂直結構熱特性。


特優論文《從無殼蝸牛到巢運:台灣住宅運動的倡議模式形構與轉化》
作者:廖庭輝/指導教授:楊友仁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得獎人-廖庭輝/攝影:施伯勳

首先必須感謝楊友仁老師的指導,以及OURs都市改革組織彭揚凱秘書長,原本我論文的題目並不是寫住宅相關議題,是在持續參與住宅倡議,在不斷累積下而萌生靈感及問題意識,最後完成這本論文,也感謝父母對我的支持。當時看到論文獎的徵件海報,本覺得這與我沒有關係,因為我是屬於社會學研究所,寫的是住宅政策也非為建築議題,故覺得應該不具備資格參加競賽,感謝王進坤秘書長的鼓勵,因此決定報名參加,最後獲得評審們的肯定。這本論文書寫的主要是針對台灣住宅政策的流變,以及住宅運動的發展,從1989年的無殼蝸牛運動一路書寫到2021年,統整台灣住宅政策的發展跟倡議,這並非一本典型的住宅建築論文能獲得大家的肯定非常榮幸,謝謝。

「論文摘要」
透過社會運動理論之三元分析架構,在理論層次上回應社會運動與政治化的關係,爬梳1989年至今的住宅運動,並且深入探討2010年至今台灣住宅運動「倡議模式」的形構、特徵、成果及侷限。發現2010年以後台灣的住宅運動開展出新的倡議模式-巢運模式,住宅團體達成諸多修法/立法工作,開展出葛蘭西所論述之「陣地戰」與「運動戰」並進的型態,但此倡議路線在「有效在野黨」與「高房價民怨」二大外在條件欠缺時,運動組織者只能隨著政府自行推動住宅政策的契機加入民間團體的訴求。


特優論文《集合住宅風場與熱舒適性多目的最佳化評估工具之開發》
作者:陳閔揚/指導教授:蔡耀賢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得獎人-陳閔揚/攝影:吳建旺

首先感謝主辦單位及評審老師的青睞,再來是要感謝蔡耀賢教授的指導,我們研究室關注的是環境控制,在學習的過程中與業界有許多合作,因而瞭解許多建築師事務所致力在參數化設計、環境模擬分析等,希望能讓環境更好、更友善,但與業界合作的過程瞭解到,環境模擬要導入設計階段比較困難,目前大部分是運用在後面改善時,故研究室試圖克服此問題,讓環境模擬可以進到設計前期階段,實質幫助建築師在前期階段就能改善。我的論文試圖跨出一步來幫助建築師,雖然仍有些理想化,但希望能對建築環境有小小的幫助。

「論文摘要」
本研究整合建築設計工作中設計軟體與性能模擬分析軟體,發展出適用於前期概念設計階段的評估工具,並提出前期設計階段的風場、熱舒適性評估方法,以集合住宅設計為例,作多目的綜合評估。此外,為在緊湊的時間壓力下盡可能評估更多的設計方案,本評估工具導入了多目的最佳化演算法,藉NSGA-II演算法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多目的最佳化,給出性能表現優異的方案,供建築師選擇、作出決策。


左起陳閔揚、評審彭光輝教授、廖庭輝及吳思寰/攝影:原間-朱逸文



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暨第二屆學生論文獎評審、得獎者及主辦單位合照/攝影:原間-朱逸文



文稿撰寫:王進坤/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秘書長
攝  影:原間/朱逸文,吳建旺、施柏勳


【延伸報導】
>第二屆學生論文獎獲獎名單出爐 九本論文贏得肯定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217

>第一屆學生論文獎 獲獎論文名單公告
https://traa.com.tw/Event/News/120

>第一屆學生論文獎得獎論文─小論文
https://traa.com.tw/Paper/AwardList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