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簡介】
所在建築一直在思考何為家,家人的性格嗜好如何啟動一個好的建築設計,建築設計面對住宅的主體,生活,它的界線在哪裡?建築提供了生活的場所,但其實,是生活包括了它。本次講題主要分享所在建築師事務所於澎湖的住宅案、當地人文經驗與未來展望。
時間:2022年8月20日14:00至16:00
地點: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主講人:陳彥丞/所在建築主持建築師
陳亭劭/所在建築主持建築師
與談人:張鐵志/VERSE創辦人、社長
黃長美/黃長美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主持暨撰稿: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逐字稿整理:朱昉
本次對談完整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KrPR2ydic28
澎湖馬公「家+庭」獨棟住宅打造的現代家族三合院完整報導:
https://reurl.cc/MNE8mp
張鐵志:在澎湖看到「家+庭」時非常驚艷,讓我對蓋建築這個事情有更深的體悟,除必須考慮外在的環境,地形,強風到材料,內部還須考慮三個家庭之間的關係,是整體但又各自獨立,這挑戰是很大的,但最後的成果相當精彩。你們在澎湖也有其他作品,或許兩位的建築很有機會透過在街區跟社區的建造,進而改變澎湖建築景觀。我想請問兩位從台灣本島前往澎湖進行建築設計,與澎湖人跟當地的建築營造一起合作,對你們內在是否有造成改變?
陳彥丞:我從未想過私人住宅可以延伸到公共性,反而是本案業主一家很樂於分享,願意把自己的土地讓出來回饋給社區變成公車站,這改變了我原本認為公共性只有公共建築才能做到。依照目前的經驗,澎湖的業主其實接受度很高,可以接受建築沒有圍牆,認為把自家的庭院開放給外面人看是有趣的,讓我跟亭劭會敢於挑戰邊界。因此澎湖人對公共性跟土地邊界的想法,是與本島有些不同的,不會那麼狹隘地認為住宅就是自家室內跟院子,而是願意釋出善意來友善周邊環境,創造不一樣的景色。
陳亭劭:文化探索對建築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將事務所的名稱取為「所在」,到澎湖後更發現文化是實際能影響建築設計的,所在是以桃園為根據地,就開始想桃園能不能跟澎湖一樣,而開始觀察屬於桃園的文化,去研究都市跟鄉村的關係,從裡面去挖掘找新的東西,由此來思考建築跟做建築,這是澎湖給我最大的啟發。雖然因馬公「家+庭」住宅案,而開始在澎湖能有一些機會,但要能成為澎湖的景色,現在是還不太敢想像。
黃長美:本屆台灣住宅建築獎決選時,評審龍應台提出她的評分標準,其中之一是「幸福感」,獲得不少評審的認同,而「家+庭」的空間組成跟選用的顏色,及業主一家人在現勘表現出的喜悅感,打動了每位評審,兩位藉由建築凝聚了一家人,並同時保有各自的隱私,透過外部空間創造建築內跟外的關係,並連接了三棟建築。我提出一些建議,第一是內外之間有些分的太絕對,少了點讓人佇足休憩的空間。第二是開窗的形式跟量體間的變化很豐富,但少了些條理,建議試著往內斂跟有邏輯的方向去嘗試,去展現安靜的力量。
陳彥丞:由於業主一家人的感情非常好,啟發我設計內庭來串連。完工後我常常回去,是超過我原本的想像,讓一家人的感情更好,雖然各自保有獨立的住宅,但透過內庭的後門能很容易的串門子,因此建築是有力量,必須要相信建築並且保有想像力。由於這是我的第一個案子,所以是非常的用力,什麼都想要放進去,導致有一點過於豐富,若現在重新來一次,應該會有不同的方法。我非常感謝業主的信任,但確實因為台灣人在澎湖蓋了許多鮮豔的建築,是有影響當地人認為這就是澎湖,我們也被迫要去回應這個想像,若我們更清楚自己,未來也有更多機會時,是可能如鐵志社長所說,逐步將澎湖的建築帶往內斂、安靜的風貌。我們也試圖將澎湖的在地材料,比如咕咾石跟玄武岩放進建築裡,但當地人反認為這些是舊東西,因此不想接受,但隨著信任關係建立起來,就比較有機會放到建築裡面。
陳亭劭:記得原本業主想要的是歐式風,白色的建築有大面落地窗,就像一棟玻璃屋般,但這並不適合澎湖的氣候環境,在跟業主持續溝通後,才慢慢把形式的包袱丟掉,轉變成現在的樣子,所以我們是有不斷在調整,逐漸去收斂表現性。
王進坤:業主若是家人或朋友,有時因太熟反而不容易合作,「家+庭」的業主是彥丞於澎湖當兵的同梯,從初始由朋友身分給予專業建議到被委託設計,你怎麼調適身分的改變?設計過程中,業主有針對設計給予怎樣的建議,而讓你重新調整方案嗎?
陳彥丞:業主一開始是委託當地建築師設計,但並未回應澎湖的氣候環境,以及業主一家人的緊密關係跟情感,改委託我設計後,業主的母親給我很大的信任跟支持,而姊弟兩位業主,可能是我們都很年輕,因此大家對空間的共識很高也很信賴我,相對於他們提出建議的調整,其實更多是我自己不斷的在修改,一想到什麼就會回去調整。本案最大的難題是因澎湖沒有專業的營造廠,而必須由業主自己發包,這對建築師跟業主都是很大的挑戰。
陳廷劭:「家+庭」完成後,開始有當地建商找我們設計,澎湖因受限法規必須採預售制,但推出的住宅商品都長一樣,希望能給些不同的想法,我們就延續原本的觀念,在集合住宅裡去加入公共性,藉由將窗戶錯開,調整圍牆高度,讓不大的基地裡的三棟住宅彼此能共享景觀,但不會互相干擾。
張鐵志:「家+庭」完工到現在已過了近五年,回頭看當時,有沒有哪裡已跟現在想法不一樣了?
陳彥丞:一開始我關注的是「家庭」,但之後在澎湖陸續設計的作品,開始覺得公共性是可被相信的,而且澎湖人比台北人願意打開土地的邊界,所以只要設計者敢於提出,並且積極去溝通,是有很大機會讓業主接受的。
陳亭劭:在大學唸書時,會懷疑建築設計是否能影響每個人,但透過作品的實踐,開始相信設計是可以影響更多事情的,也有信心來嘗試將公共性帶回桃園,試著跟業主溝通能否去模糊邊界,創造公共性。
王進坤:很好奇兩位的合作方式,工作過程中有沒有過爭執,又怎麼去達成共識。
陳彥丞:就是採取不斷的對話,我跟亭劭在大學時就很常合作參加競圖,因此非常熟悉對方,美學的品味也很相近,所以較不會因設計手法吵架,會互相提出觀點進行討論,但做最後決定的還是由這件案子的主導者,是互相尊重的。
陳亭劭:除不斷對話外,再來就是互相幫助跟信任,當對方需要支援時就全力協助。我認為這也是當今的趨勢,彼此保有個體的彈性跟機動性,可因某個案子很快能組織起來合作。在澎湖的建案皆由彥丞主導,我扮演的是從旁協助的角色,因為人會有設計的慣性,我的介入也會激發出新的火花。
黃長美:所在目前是公共建築跟私人建築都有進行,但在台灣要能身兼兩者並不容易,有規劃未來將著重在哪一部分嗎?
陳亭劭:我們的共識就是每年都要參加一個公共建築案,私人跟公共建築比例希望維持在七比三,這是因私人建築還是有侷限性,相對來說公共建築比較能挑戰些不一樣的,能表達我們所關注跟重視的事情。
王進坤:建築是門古老的行業,工時非常長,而且壓力也很大,兩位認為建築這門專業還有未來嗎?會在哪裡?
陳亭劭:家人並未有建築背景,是在求學過程裡認識建築,畢業投入業界後也曾一度懷疑,我畫下的每一筆使用者能感受到嗎?但經過開業這幾年,我已不再懷疑,因為使用者是會感受到的,我認為這就是做建築最有魅力的地方,因此要相信建築,是能創造美好空間的。
陳彥丞:父親本身是建築師,從小就給我很好的住宅環境,所以我從沒懷疑過建築空間能影響人,也因此期許自己能成為可以影響別人的建築師,這是推動我繼續走在這行的動力。
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至今已舉辦八屆十六年,希望藉此來提升台灣住宅建築品質,鼓勵優秀的建築師跟開發商,好奇兩位得獎後有什麼改變嗎?
陳彥丞:最明顯的就是業主對我們更有信心。
陳亭劭:因為我們還很年輕,有時候業主會比較不放心,因此這個獎對我們很重要,讓業主放心把事情交給我們。再來,對我的同儕跟同事有很大的鼓勵,知道我們的努力是有被看見的。
圖片提供:所在建築師事務所
攝 影:趙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