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簡介】
面對都市人口集中,生態棲地銳減,熱島效應升溫,半畝塘提出生態開發的進路。坐落於新竹高鐵特區的「若山」系列高層集合住宅,實踐了生態開發的理想,以複層垂直綠化的概念,在都市裡創造森林綠地,提供生態與人類皆宜居的居住環境。
時間:2022年11月05日14:00至16:00
地點: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主講人:江文淵/半畝塘創辦建築師
與談人:張麗莉/中華民國不動產協進會理事長
許義明/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主持暨撰稿: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本次對談完整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8tApT_Yp9vc
「若蒔山」完整報導
https://reurl.cc/nZGmZ1
張麗莉:每次聽江建築師的分享,都會讓我捫心自問為什麼同為建築人,但我們卻做不到,原因很簡單因他用20年的時間專注的做這件事情。其實,大部分的建築業者還停留在求生存,雖然也有許多先進會談論怎麼給購屋者營造更美好的生活,但近年包括法令、金融等對開發商不是很友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促使同業聚會更常聚焦談政府政策對我們的影響。回顧自己34年的從業經歷,雖然一直是以人為本,探討人居住於住宅內的感受,但自省這一路其實長進不多,但我已發下心願,下一個10年要推動可負擔住宅。江建築師也從不藏私,積極倡議跟分享技術,雖然住宅因隱私很難開放,但他不氣餒要開始推動開放式的住宅環境,找尋有共同信念的夥伴一起攜手改變環境,很令人敬佩。若回顧這20年的成果,你滿意嗎?還是曾灰心覺得目標設太高?
江文淵:我並不是刻意去挑戰困難要豎立障礙,而是想將阻礙環境友善的困難都找出來,再將這些經驗跟成果分享給同業跟大眾,讓大家一起投入來改善,加上我自己擅長研究,又具備建築專業,因此扮演技術者的角色鑽研,在可承擔的規模下去實踐。一路上來最令我欣慰的是北中南許多建商,已開始關注綠化,甚至政府也制定法條來獎勵綠化。過去因缺乏立體綠化的技術或門檻太高,導致同業怯步,政府也無法立法鼓勵,但透過半畝塘的實驗跟實踐,今天垂直綠化的技術已經成熟,也培訓出許多協力的廠商,加上大眾對自然的渴望有強烈需求,讓綠建築已是當今趨勢。
談環境友善概念前,必須先破除思維,知道並沒有一條線去劃分這邊是環境友善,另一邊是不友善,而是比較像頻譜,只要有心照顧環境,願意開始種樹,那已是對環境友善了,若行有餘力種更多顆,那就是再往前。接下來是被動式技術的開發,比如風環境模擬、熱環境模擬等,現在都有專業顧問可以協助做建築開口的模擬,從設計端就能解決問題,而這些投入只會增加一點點營建成本。再來是園藝景觀的思維也要改變,放棄化肥噴藥的控制型方式,導入生態思維,讓潔淨的水被保留,復育環境生態。我想生存絕對是每個企業的第一步,沒有活下來其他事情都不會發生,過去因為生態產業還不成熟,我確實有冒險,感謝有很好的夥伴支持,讓我在稍微孤獨的路能往前探索,但現在市場上已有強烈的需求,原本的風險已轉為商機,是同業開始投入環境友善的好時機。
許義明:江建築師曾在受訪時談到,因為作品「大平窩村」獲得2013第四屆台灣住宅建築獎的環境友善特別獎,獲得鼓勵而更堅定的繼續這條路,到今日已過了9年多,本屆以「樸山村」跟「若蒔山」這兩件分別位於郊區跟市區的作品進入決選,審查過程中,兩件作品都被討論很多,最後由「若蒔山」獲得佳作獎,能否談談這9年的心路歷程,以及這兩件作品你自己認為哪一件挑戰更大?
江文淵:擔任建築獎的評審很困難,要從這麼多的作品裡面去篩選非常不容易,因每件作品都有各自的貢獻,但我知道建築是很寬廣的,環境友善只是其中一個向度,還包括有時代性、公共性、美學等不同向度,以及獎項自身的訴求等,所以雖然知道結果當下會有點沮喪,但可以理解,加上我習慣往前,也已決定一輩子專注做這件事情,因此較能淡然。樸山村跟若蒔山其實是兩帖藥,分別針對里山(村)跟都市(山),都是現在就必須進行的,一個是復育生態系統,需要橫向整合多領域,一個是垂直綠化,是專業縱深的整合,各有不同的挑戰。從大平窩村到現在,最大的不同在於被動式技術進步很多,當時雖然很努力但還不夠成熟,而樸山村已將里山系列環境友善的議題都做完,但在人文這塊還有努力的空間。
許義明:半畝塘的理念非常好,張麗莉理事長率領的龍寶團隊也是,都積極在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但這些「好宅」卻因為地段、建材及坪數等的關係,卻成為一般人買不起的「豪宅」,兩位認為這麼好的居住品質,該怎麼做才能讓大家都能買得起,能享受到?
江文淵:普世化是我的終極目標,因為環境友善不該是奢侈品,綠是必需品而不是選配,但都市的土地價格太高,墊高成本讓售價高昂,才開始發展里山系列,因郊區土地價格約僅是市區的三分之一,再搭配用本質性的設計,減少拆模後的二次裝修,開發新技術減少粉刷,不貼木地板、石材等,來降低造價。營造溫暖的居家場域關鍵在設計而不是建材,而這是建築師的專業。四帖半加上封邊(3米乘3米)是從古代漢朝流傳下來合宜的居住大小,從這個原型出發能解決很多問題,因此控制成本的關鍵在於前端,有沒有透過設計降低浪費,然後由後端去控制營建品質。
張麗莉:我跟江建築師的共同點就是都希望推動可負擔住宅,不想當什麼豪宅的推手,很努力想蓋剛剛好的平實好宅,但現在土地成本高,加上因疫情影響導致的缺工、缺料,都在墊高營建成本,因此真的很不容易,為了克服這些挑戰,未來往模組化跟系統化是可能的解方,我也會持續朝這個目標去努力。我認同用設計發揮價值很重要,但關鍵仍然是市場能不能接受,說實話大眾還是需要被教育的。
王進坤:本屆住宅獎的首獎「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是採用循環經濟的概念,從設計端開始進行空間模矩化、元件模組化,在後端建立材料銀行讓建築元件可被重複再利用,來延長建材的生命週期,是另一種友善地球環境的路線,江建築師怎麼看這個系統,這個理念有可能放在半畝塘的系統裡嗎?
江文淵: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走的是另外一個系統,挑戰在於要跨更多產業,包括材料、營建、回收等系統,必須建立完善的循環建材系統,才能達到材料被回收再利用,這是非常大的產業,我非常的支持,但這個系統目前仍處於萌芽階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半畝塘仍是一個開發商,必須照顧商務跟營收,在這個階段會持保留態度,要等系統及市場較為成熟後才會加入,在這個之前,就是專注在自己的路上。半畝塘可能是台灣第一個盤點所有建材碳足跡的開發商,是跟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合作,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去調查,然後找尋合適的材料替換,來降低碳排放,並用許多可回收的材料作為建材,比如說泥牆等。
王進坤:確實循環建材回收系統,必須仰賴政府透過政策去推動跟支撐才能建立,然後相關產業才可能加入一起執行。近年政府開始推動社會住宅,江建築師有想過參與嗎?透過公部門的力量將理念落實到社會住宅上,讓常民在享受好居住品質時也友善環境。
江文淵:目前政府的系統仍屬於防弊而不是興利,並不鼓勵創造跟創新,因此半畝塘的系統是無法進入的,因沒辦法指定營造廠,也不能發包給合作廠商,當初我就是因為設計理念找不到營造廠,所以才自己成立營造廠等相關公司,若設計社會住宅卻不能發包給這些專業的營造廠,其他符合規範的營造廠卻又不會做,那半畝塘的理念及設計根本沒辦法落實,所以不是半畝塘不想參與,而是因政府的封閉系統容納不下我們,不然公共建設的成果絕對是最多人可以享受的。
許義明:江建築師跟張理事長兩位都是建設業界的翹楚,有想過合作推出建案嗎?若合作挑戰會在哪裡?
張麗莉:我非常欣賞江建築師,因此三義自宅就是委由他操刀設計。確實腦海也曾浮現與江建築師一起合作推案,但因為我們感情很好,互相清楚彼此個性跟堅持,一定會需要一段磨合期,所以到今天還沒有機會合作,但相信只要活著就會有無限的可能。
江文淵:張理事長是一位溫暖的人,不僅照顧自己公司,還照顧整個建築業界,帶領同業一起成長,過去因為研究必須很專注,所以我自己是比較窄的,對市場、對商務也不夠敏感,若那時候合作是很難有交集,但現在研究有了成果,也開始有寬廣度,這個時候就會有交集,但不管有沒有機會合作,只要像這次座談般常常交流,都是非常好的。
圖片提供:半畝塘建設
攝 影:何紹齊,Lucas Do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