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08.Aug.2023
因應時代變化重新定義「建築」的可能性/初選評審 李芝瑜副教授
第九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評審訪談
活動訊息


徵件時間:2023 年 7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24:00止




訪談時間:2023年7月5日
受訪:李芝瑜/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
採訪暨撰文: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完整訪談請聆聽:https://reurl.cc/dD4A36

李芝瑜副教授在訪談時表示每個人的成長跟居住經驗,將會影響現在的想法,就如她自己兒時的居住環境,因周邊綠地較多,讓她現在也以綠意及便利為主要住宿考量。她自國中時就前往美國東部求學,一路攻讀至碩士,畢業後先留在紐約工作,在國外的經歷讓她瞭解環境氣候及文化脈絡的重要性。回國在銘傳任教時,因應銘傳國際移地教學特色,不時需要帶學生往返不同城市,就更能感受不同城市居住的差異性,比如美國四季分明且冬季下雪,故重視住宅出入的溫差變化;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或泰國,則因氣候炎熱,更重視住宅的通風散熱;台灣氣候相對落差較小,但近年亦因氣候變遷增加對植栽綠化跟通風永續的重視。

自美國返台後,因離開的時間較長,更能感受到住宅周遭的整體變化,包括電線地下化,讓雜亂的電線杆消逝在街景上、人行道更為寬敞平坦等等,都使城市市容更為美觀舒適。也促使她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台北的改變,2019年共同引入創始於英國倫敦的「Open House」活動,並擔任「Open House Taipei」總顧問,初衷是希望以「全民參與」的精神,透過不同的活動免費「打開」一些不被注意的空間,或隱藏於城市中的精采空間,讓市民關注周邊生活環境,不要遺忘這些重要的城市空間跟紋理。

專攻數位理論與設計、虛實整合跨域建築應用的李芝瑜,於美國賓係法尼亞大學(UPenn)畢業回台後即在銘傳大學建築系任教,並攻讀交大博士班並取得學位,積極將其所學回饋於學界及業界,一是以跨域建築為研究方向,將建築結合科技應用,透過如無人機基地分析、虛擬實境、循環建材等等科技,同步連結USR與SDGs的永續核心目標,進行建築教學或產學合作,二是擔任政府、民間團體及於國際上擔任審查委員、都市審查、數位發展顧問或評審委員工作,三是整合銘傳校內資源,創立VR整合研究中心推動虛擬實境,帶領學生前往偏鄉推展一系列跨領域偏鄉實構築計畫。



另外,在美國求學的經驗也讓她瞭解,一個專業的養成分成好幾個階段,而大學教育最為關鍵要讓學生建立基礎,此時的教學應著重在「廣」,故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時,就積極引入新的技術跟人文觀念,帶領學生移地學習,透過自己雙手去實構築並了解實作的重要性,讓理論跟實務能並重,更全面、更多元的開拓學生的視野。

而面對AI科技的強勢來襲,芝瑜亦表示只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去接納學習及善用,對各產業的助益其實更大,近十幾年建築,從數位建築、參數化建築、綠建築、智慧建築、人機協作、元宇宙、ChatGPT等新概念跟新技術的出現,建築、都市等專業領域皆受科技變化而影響極深,但從歷史綜觀設計與科技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而並非取代。在探討建築的未來趨勢之前,可先「重譯」(重新定義、重新翻譯…)一些重要的概念以及原本習以為常的認知。

回到自身居住空間時,她認為客廳跟書房是家中最重要的空間,客廳是讓自己身心都能放鬆的休憩空間,書房則是白日工作的延伸,現代人工作時間無限延長,尤其疫情之後,似乎感覺辦公場域與居家領域已無邊界,但因家中書房還是屬於居家場域的一部分,因此還是比在辦公室更自在。她觀察未來居住的需求將越來越多元,比如健康、智慧、永續及長照等等,而這些已不是建築自身專業即可處理的,建築人必需跨出去整合不同的專業跟技術,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時跟周邊環境、跟歷史進行對話。

多次擔任國內外具指標性獎項評審的她,指出住宅屬於較為私領域的建築類型,常常會因爲將自身的居住經驗投射進去,而無法給予客觀的評語跟建議,因此需要更設身處地的閱讀每一件參賽作品的發想與實踐,擔任住宅類評審的難度也因此有更多層次的挑戰,期待能在本屆徵件作品中看到多元的住宅呈現。

第九屆住宅獎報名表文件下載:連結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