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擔任中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的陳宇進教授,除教學外並與哥倫比亞大學的同學楊家凱於2000年共同成立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進行建築實踐。並表示中原建築系自創系以來的歷屆系主任包括黃寶瑜、喻肇川、仲澤還、陳政雄、黃承令等皆為開業建築師,以專業實踐經驗引導教學,從設計與建造的角度清楚的指導學生,使其理解畫下每條線背後的意義及其重量,回應對構築工法與材料表現的思考,讓建築的訓練更為完整。
訪談時間:2023年8月1日
受 訪:陳宇進/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教授暨系主任
採訪撰文: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聆聽連結:https://reurl.cc/V46ae6
付出才能建構歸屬感
兒時住在四層公寓四樓的他,因當時台北尚未像今日高樓林立,上到屋頂即可眺望台北盆地遠方的綿延山景,不過他更喜歡趴在扶手往下看,觀察巷口的人來人往,養成他喜歡觀察周邊環境的習慣,因此相對巷弄他更常帶同學上屋頂玩耍。後來搬到天母住在公寓的一樓,前面有小院子能種花草樹木,在與鄰居輪流修剪花草中,開始感受自然的四季變化及與土地的關係。而住在公寓樓上的一位老先生,每日都會拿著掃把在巷子裡掃地維持環境整潔,幾年前他也主動接棒打掃,在掃的過程中開始理解場所和領域的建立是通過一種擁有的過程並付出關懷,它才真正成為你的生活領域。
於中原求學時雖住在校外公寓,但有不少學長姐住附近或樓上樓下,常互串門子而關係緊密,領域感不自覺就向外延伸,整棟都像是個大房間。目前他因家庭需求改變而調整格局,其中除繼續保有人與自然的關係外,留設足夠的「緩衝」空間至為關鍵,並舉玄關為例,他將入口由原本正面改為從側院進入,將玄關增大成可停留的空間,讓視線能透過信箱向外看到院子的大樹及行人,創造出空間的趣味也讓客廳面向院子的視野更完整,且玄關旁的廁間與玄關搭配,在疫情期間滿足訪客更衣及消毒需求。
建築師的執業挑戰
台灣餘弦成立20多年來,初期除室內設計案外,建築則以公共工程為主,但隨著公共工程環境日益艱困,制度改善緩慢,包括行政工作量大影響設計所需時間,而建築師的工作也包山包海,加上近年公共工程逐漸靠向大者恆大,不利於中小型事務所經營,近年朝向私人委託為主。以私部門與公共工程比較為例,最大差異在創作的彈性跟主體性上,公共工程是依建築師的設計為主,集合住宅則以開發跟銷售為主,怎麼在滿足銷售上,還能放入自己想做的事,就變成仍保有創作理想建築師的重要功課。為此必須具備對不動產市場、對土地開發及建築法規的熟稔,短時間內要能掌握產品的定位,在建設公司的快節奏下提案,接續要有效率的申請各項執照。這些都是台灣餘弦需加強的面向,在人事上也進行換血重新調整步伐。
當代建築教育雖然在改變,但建築的命題仍在解決居住跟生活問題。因此主張建築系的教學應站在學位賦予的精神上以建築專業訓練為核心,讓學生畢業後有能力進入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並具備考取建築師執照的能力。但要成為一位好建築師,除建築專業能力外,還必須具寬廣的視野與深厚的人文素養,故他會於課程中鼓勵學生像海綿般,主動去汲取知識增加涵養。談到近年建築業找不到新血的困境,也讓他思索該怎麼為年輕人建立良善的執業(工作)環境,來點燃他們的熱情。其中一項是設計費的計算方式必須調整,讓年輕建築師及從業者能有合理的收入,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將熱情投入在設計上。
近年配合政府政策,台北都會區內不少建設公司轉而投入都市更新,在大興土木的狀態下難免抹煞原有的生活紋理,但同時也建構了新的生活型態。作為建築專業者與其期待開發商能更友善回應都市跟自然環境,更應該以專業者的身分去提醒(要求)執政者提出都市的願景,依此制定有效的規範跟獎勵來實現。
第九屆住宅獎報名表文件下載: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