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孟理事長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之後再前往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深造獲建築計畫博士,1982年回國進入台大土木研究所交通乙組(都市計畫研究室)任教,經歷多年爭取,終於1988年從交通乙組獨立,成立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0年借調協助創設國立高雄大學並服務十年,於2011年高雄大學退休。退休後陸續擔任中華民國不動產協進會秘書長、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目前擔任由吳明修建築師所創立的台灣衛浴文化協會理事長。
訪談時間:2023年12月05日
受 訪:黃世孟/台灣衛浴文化協會理事長
採訪撰文: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聆聽連結─上集:https://reurl.cc/N4Yz4n
聆聽連結─下集:https://reurl.cc/N4O79m
第三屆學生論文獎
得獎名單:https://traa.com.tw/Event/News/302
在大學做建築設計時經常參考來自日本《建築資料集成》,受到深遠的影響,讓他好奇這些資料是怎麼被調查製作的,且大學設計課的題目往往只有幾行字,促使他反思老師為何如此出題目?讓設計者必須猜使用者的需求,兩相加總下,開始對建築業主如何出好題目的課題感到興趣。因而前往東京大學學習建築計畫,而有機會從單棟的建築空間設計,往上游探究建築規劃、建築策劃等新的學習領域。不知不覺逐漸往住宅社區規劃、都市計畫,到更上游的都市、區域與國土規劃的問題。在台大土研所交通乙組(都市計畫研究室)任教時,曾接受宜蘭縣陳定南縣長委託,擔任宜蘭縣觀光發展整體規劃及六處風景特定區細部計畫專案主持人,後續又有宜蘭縣綜合發展計畫也由台大負責,是全台灣縣市第一本綜合計畫。
在東京大學求學過程中,他從原偏好建築設計,轉向如何擬定建築題目,換言之,就是關心業主如何研擬建築設計條件書,業主如何講清楚、說明白需求,以利下一棒的專業者建築師,清楚需求、最好設計。而在眾多建築類型中,住宅一直是他關注的議題,相較於建築的造型外觀,更重視使用行為、管理維護等課題,也藉本次擔任論文獎評審,瞭解當下各校對住宅設計研發的著重處。
建構自身居住履歷
看病時,醫生常問病人的家族病史,啟發他整理自己的居住履歷,開始繪製曾住過住宅的平面,及記錄當時家中成員、搬家動機等。出生於新北瑞芳的他,兒時因雙親在台北工作,是跟阿公阿嬤住在瑞芳鎮及四腳亭楓子瀨,小學時才搬至台北。第一個居住履歷是瑞芳鎮兩層街屋、第二是楓子瀨的中國閩南三合院,第三則是位在林森北路兩側日式雙併住宅平房,第四是南京東路上的兩層透天厝,之後父親將日式住宅改建為三層半公寓屬第五種居住履歷,一路就住到去日本念書。回國後,他住進第六種住宅類型雙拼升降機七層華廈,後因南京東路老家被劃入都市更新範圍,由建商整合更新,從三層半變成地上二十四層,地下五層的集合住宅,算是第七種住宅類型。因是原地主中地號最小,而成為地主代表負責跟建商溝通,竣工啟用後成為第一第二屆的大樓管理委員會主委,研擬住戶生活規約,建立社區內大小公設的管理維護及使用方式。從自己的居住履歷深深體會社會變遷,影響生活環境與住宅轉型。
從瑞芳搬至台北,對他衝擊最大的是「馬桶」跟「冷漠」,當時鄉下仍是茅坑要用蹲的,但台北家已裝設坐式馬桶,由於身體行為的不同,讓他花了許久時間才適應。都市中人與人的關係疏離冷漠,讓他理解居住的「殼」會改變人的行為,也就是轉型。台灣住宅建築的轉型來自建商跟代銷,過去景氣大好時,市場資金雄厚,大坪數成為主流,但今日因高房價、高齡化、資金緊縮,加上社會人口結構與家庭組成的變遷,小坪數的兩房一廳反漸成主流。當然,建築相關設備科技發明與應用,也會改變使用者的居住行為,故必須對使用者行為進行研究。
留學多年的日本與台灣最大差異之處,一是環境上,因日本確實落實在家教及學校教育中,故不論都市或鄉村都很整潔。二是居住單元,因日本居住空間較小,而發展出空間多用途的使用方式,比如榻榻米房間收起棉變起居空間,拿出來就變臥室。反觀台灣在環境整潔的國民教育仍待加強,住宅設計也少有收納空間的觀念及規劃,這兩點值得進一步思考。
台灣住宅的未來可能
他將居住類型分成主流型、亞流型及特殊型三種,主流型是指社會當時最主要的、生產最多的住宅類型。亞流型是指雖非當時社會住宅的主流,但隨時間變化,有可能增長為明日的主流型,反之也有可能被淘汰。特殊型是指走在主流型前端的創意住宅類型,可能有一天成為主流型,反之也有落後主流型很遠的住宅類型,可能有一天會遭淘汰。因此住宅雖有類型,但也會轉型,他以美國居家人與車的故事為例,1920年美國因汽車盛行,導致車禍頻繁發生,促使不動產開發商於偶然機會,於美國紐澤西州Radburn,摸索出人車分離的囊底路設計,這特殊意外的個案,成為都市計畫鄰里單元的路型設計,從美國影響至全球,包括台灣南投中興新村住宅社區規劃、高雄凹子底最早的都市計畫方案。
回到今日住宅的特殊型,黃理事長認為是小空間加彈性使用,因人們對婚姻、對生小孩的觀念與過去已不同,導致家庭結構改變,再加上高房價的現實,原主流型的三房兩廳,將逐漸被無隔間的房型取代,讓居住者能更彈性的使用空間。且今日買房跟租房者,考量的已不僅是解決居住問題,也希望能展現自己居住品味,加上不同年齡層、不同家庭結構的居住需求也不同,譬如高齡者想離醫院稍近,有小孩的則想鄰近好學區,都會影響住宅內公共設施的規劃,是住宅設計時應該納入考量的。
當下台灣居住問題越趨嚴重,尤其雙北的房價已高到不合理,讓年輕人失望,但居住乃是人權,政府應該要提供適宜的居住環境,故出租型社會住宅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工作。但他提醒在規劃社會住宅時,應針對其目標居住者的社會階層及其需求進行調查,而不是去對應市場銷售型的住宅,或為政策服務納入不符合社宅住戶需求的功能,譬如標準太高、成本太貴的智慧化設備就不適合,長期將使政府財務負擔過重。黃理事長更點出台灣目前住宅市場雖仍以買房為主流,但在高房價、市場供需面上及政府若持續興建出租型社會住宅,都可能改變大眾轉向租屋為主,如此勢必影響建設公司的營收,他建議政府應跟民間合作,比如由民間負責興建,政府負責管理跟出租,因地制宜找到最適切的方式。
房屋工業化、系統化是趨勢
房屋工業化是黃理事長心中的願景,優點包括施工期短、人工費低、工地乾淨,管線及設備維護容易,尤其房屋的壽命長,他提醒購屋時除重視買房價格外,未來維護費用也必須注意,若前端就能從建築的生命週期跟管理維護角度來檢視並重視,邀請物業管理公司加入設計團隊為佳,尤其高層集合住宅有許多共有的公共空間,需住戶共同管理,設計時就應調查怎樣的公共空間符合住戶需求,如何配置能降低維護費用等,讓住戶有效使用又不增加負擔,在冷漠的都市生活中,保有良好的鄰里關係。他期許建商不要為好銷售而只重視外觀跟裝修,卻輕忽未來維護管理的成本。
他並舉廚具為例,早期廚房多由工人現場施作澆灌,但現在公寓大廈推案幾乎全採用系統廚具,原因在款式多、安裝快及維修容易,因此他相信整體衛浴UB將會是未來趨勢,且鄰國日本已高達95%的建築都採用整體衛浴,就是因工期短、安裝快且施工安靜,幾乎不會造成鄰居困擾,且維修更換也便捷。雖然整體衛浴的費用相對傳統現場施作較高,但今日營建市場缺工問題大,拉高人工成本,反觀預鑄工法等營造系統,只要越多人採用將降低費用,他認為兩者黃金交叉的時機已近。
目前台灣住宅領域的研究成果,還有提升空間,尤其在用後評估(POE)上,更需要大量學者投入調查,為此他鼓勵學校老師積極參與且堅持,相信持續累積五年、十年,投入的老師將能成為該領域權威,而這些基礎的研究,也能逐步建立台灣自身的住宅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