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創設於2006年,現由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主辦,企劃執行則委由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及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台灣住宅建築獎成立宗旨是鼓勵兩種方向的住宅建築發展:其一,台灣住宅建築設計與居住行為的根本性思考;其二,對現況有前瞻性與突破性之貢獻。
第九屆「台灣住宅建築獎」參賽作品共計182件,已於2024年1月23日舉行初選會議,由初選評審團投票選出45件作品,入圍第一階段決選審查,分別為單棟住宅14件,集合住宅28件(低層10件、中層13件、高層5件)及其他類3件。入圍決選名單出爐後,住宅獎協會立即連繫入圍團隊,請其在限期內補充更完整之資料,並於2月6日將45件入圍作品集(PDF)寄給決選評審審查。
第一次決選會議於2月23日(五)舉行,由7位決選評審:張金鶚教授(決選主席)、江文淵建築師、吳瑪悧藝術家、郭英釗建築師、陳健章總經理、張瑪龍建築師及詹偉雄文化評論人,針對45件住宅作品進行審查。在經過三個小時的來回討論及兩輪投票後,最終選出17件作品入選現場勘查,分別是單棟住宅(含其他類)5件,集合住宅12件。接著將於3月6日至8日進行現勘審查,並於現勘後召開第二次決選會議,從現勘作品中選出本屆得獎作品。
「2024 traa第九屆台灣住宅建築獎暨第三屆學生論文獎頒獎典禮」謹訂於2024年3月27日(週三)下午1點至5點,將假台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表演廳辦理,在此誠摯邀請建築界前輩與同業蒞臨觀禮及指導。
註:決選評審郭英釗建築師,因公未能親自出席第一次決選會議,但於會議前已先提供其圈選名單,由本協會同仁代為投票。
照片版權:歸屬於各參賽團隊及攝影者
照片來源:擷取自各參賽作品報名版面
─入選現場勘查作品名單─
【A單棟住宅+C其他類】
A-001 田田傢
設計單位:王喆建築師事務所
業 主:張先生
業主是對具傢俱製作專長的年輕夫妻,計畫返鄉與務農的父母共築三代同堂的家。因可建築的面積不大,王喆建築師事務所提出以「田字型」平面構成的策略,將四個高程不一的小房子合而為一,創造出一棟三個樓層卻有著十三個樓板高程的建築。樓板之間的縫隙引發了空間的流動性,讓人有著「小而大」的空間感知,並在有限的平面中創造具剖面深度的視覺延伸感,建立出三代親人之間,那種緊密又獨立的空間關係。
A-009 新竹謝宅
設計單位: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業 主:謝宅一家
基地位於新竹水庫的西側緩坡上,不僅僅擁有絕佳的自然條件與湖景視野,還享有樹林提供的隱蔽條件及生態綠意。和光接物團隊利用自然材料來構築立面與周圍林間和大樟樹的關係,在不能減少空間需求的內容下透過構築,適度地將量體弱化,隱藏自身於自然當中。而雙層外牆也同時讓臥室具備隔熱和保暖的功能。順著迴旋梯走上屋頂木平台,更能擁抱自然間的山色和湖景。
A-014 小大之間
設計單位:無名樹設計
業 主:翁家
以水平與垂直的合院概念,將自然與人的活動進行連結。藉由置入多個中介空間,轉換與化解生活的區隔,在與人相處之際,仍可以保留自我休憩的寧靜場所。材料方面,以利於環境永續的木構造設計,一方面減少基礎開挖對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透過於室內外露木結構體(樓板、柱樑),增加整體溼氣的調節,與人體被自然素材圍覆的身心感知。
A-028 山簷之家
設計單位:上滕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業 主:周小姐
以連續高低變化的山簷屋頂塑造家的意象,並作為人造地景,融入自然地形。山簷屋頂下的空間,是一進一進的序列,同時也是開放、連續且流動的生活場域,也界定了家的不同活動場域,是個別也是整體。生活與視線朝著屋脊方向延伸至前方自然山巒,任何一個角落都能感知生活與自然。沿著碎石小徑走入基地,會心一笑發現長出地面的四個不同層次山形屋頂,地下室順應地形嵌入自然凹地中。順著暗示性黑色木紋斜牆來到入口,進入第一進玄關空間,木紋牆面延伸至屋內,形成一種亦內亦外的屋中屋。
C-007 德旅店
設計單位:力口建築
業 主:德旅店
透過保留舊的氛圍,重新塑造新的鄰里關係。讓大家族的成員們有機會再次相遇在建築裡。一樓退縮一處駐留的前院,街道空間得以延展到內部的半戶外空間,週末一樓的私領域開放為半公共性的微型廣場空間。中庭的水池是引導人們入內的動線,在艷陽的午後可調節微氣候。玻璃屋頂運用磚紅色火山石堆砌達到遮陽效果,二樓為六床的背包客房、衛浴區與交誼廳。三樓以中間的花園、作為兩間家庭房的焦點,依循著旋轉梯向上,來到頂層花園與屋主的房間。
【B集合住宅類】
B1-003 深白
設計單位: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埕設計
業 主:麗莊建設
基地位於台南市,周邊為典型的連棟透天的舊社區。角地斜對面為一未開闢的鄰里公園。其中四戶標準戶在較為隱私的臥室樓層南側,退縮一個線型的狹窄天井空間,名為「間隙場」,以大面落地窗來引入天光,創造一個既私密又開放的寬心場域。
B1-015 山沺藏
設計單位:蕭力仁建築師事務所
業 主:富樂群建設
基地位於台北城市盆地邊緣,三面為郊山所圍繞。建築以雙品字型來配置,與環繞的山共同構成許多與房子之間的自然院落,再以階梯、廊道串聯成群。順著周圍地形地勢的變化,影響前後院與室內高度安排。品字型的平面讓每一戶住宅至少都有三面的完整採光,讓光線、空氣與山的氣息進入家裡,模糊了建築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且於不同的高度、配置、多層次的豐富在地植栽,亦可發揮降溫與過濾的效果。
B1-023 潮‧中洲
設計單位:之物建築‧詹秀芬建築師事務所
業 主:禾苑建設、岡州建設
從規劃和技術方面成功實現更具成本效益的建築可能性,以「緊湊設計」概念來減少建築成本。包括最小化走道區域,設計多功能開放平面增加彈性空間和中性空間,串聯客廳廚房整體設計等平面概念減小不必要的空間。建築群以灰白色調為主,「引透」為特區及臨8米道路建築體的設計概念。透過特別設計的造型空心磚及擴張網,以模矩化錯置的拼法,引入光、空氣及對面農地視野,用參數化設計方法模組化呈現一張連續的山水畫呈現在簡潔的立面框架上。
B2-003 土城員和段青年社會住宅
設計單位:陳章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業 主: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
以土城之「埕」為發想,意圖找回傳統居住空間中人與人的互動及人與自然的連結,並重現在社會住宅的空間場域之中。因此以雙L型的合院式配置形成社區內外與拉開棟距,但又兼顧現代建築的空間流通性與社會住宅的開放公益性,因此在西南角與東北角留設大尺度的空間開口,除了可引入周遭的藍、綠帶開放空間之外,並且形成社區大門意象,同時也提供給附近鄰里一條藉由穿越中庭花園步道通往鄰近海山捷運站的通勤步道,作為敦親睦鄰的具體呈現。
B2-004 貴象
設計單位:大尺建築+郭旭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業 主:璞永建設
希望突破房地產制式侷促的公共空間邏輯,利用「回家路徑」重新演譯,讓建築與城市環境對話、融入,成為城市的一部份!因此在整體的配置上刻意的創造了二個面向的主入口,串聯65巷及中安公園,並垂直化的與回家的路徑做視覺上和空間上的聯接。量體上透過兩向的大開口讓虛空間貫穿建築物與城市聯接,並在量體的上方打開一個向上的中庭花園及天窗來讓自然的天光可以進到建築物的內部,除取得自然通風的效果外,更希望創造一個多孔隙的空間環境。
B2-007 日日好日
設計單位:胡永復建築師事務所+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何侯設計
業 主:誠寬建設+璞元建設
基地位於環山圍繞的天母地區,都市與自然的交界,前身為芝山鑽石大樓,因檢測為海砂屋,展開以協議合建方式辦理都市更新事業的過程。設計藉開放空間之串聯與整合,達到環境生態品質與資源共享之設計理念,活化都市開放空間架構系統,增進都市開放空間可及性。行走在住宅的公共空間也可以不再是無意識的行為,透過長路徑及空間尺度變化的營造,使公共空間不再是急著回家而無意識快速通過的路徑。
B2-011 Green Life
設計單位:Q-LAB/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業 主:僑昱建築
提出以「綠生活」為主要的設計概念,搭配長達六米以上的超大陽台,全面連結室內外生活場景,以開放式廚房規劃為起居空間的核心,陽台是室內的水平延伸,打造無邊際的客廳、餐廳及書房空間。除此以外,有別於傳統奢華的大廳公設,運用再生木材及數位製造,打造有如森林般的的公設牆面,並將健身房與瑜伽教室以玻璃立方的形式懸浮在半空中,結合自然與運動、永續與節能,打造一座屬於「Green Life」的藝術生活。
B2-014 忠孝East 162
設計單位:李文勝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業 主:世田建築
在基地面寬狹小之特色下,以現代沉靜的手法,企圖安置建物以不起波瀾的方式,靜添一座和平內蘊的建築量體於忠孝東路主要道路上。細長之平面中段部份,規劃如同傳統街屋的天井,以利於梯廳內部空間之通風及採光,解決長向平面空間的基本機能需求。以彈性空間,工作及居住使用共容下,導入綠的元素,有機的露台及陽台位置、開窗等,都經過巧思,以確保使用者的心情、隱私、遮擋空調和曬衣等。
B2-022 臺北市南港區中南社會住宅
設計單位:闕河彬建築師事務所+四喜創意
業 主:臺北市都發局
基地原為截彎取直前的舊河道及綠化空間,地面層規劃保留河流流動性的記憶意象,並作為居民可穿行停留的都市空間。建築量體上,為回應周圍多為四至五層樓高建物,二至四層為單房型基座以回應周邊四樓公寓尺度,六層以上為多房型混居配置,五層為中介公共樓層。將面對大坑溪的轉角處做為入口門廳,以內退方式留設街角廣場,降低轉角建築量體過大情形。以入口門廳為軸心,各層門廳垂直於此,以此軸心為始,建築量體向兩端展開,使動線單純,各空間皆具良好的採光性。
B3-001 Moon Park
設計單位:王銘鴻建築師事務所
業 主:創健建設
基地緊鄰坐擁一望無際的公園美景。動線上以彎折的登山路徑作為概念,景觀佈局呈現山林系建築的自然脈動。景觀綠化以多樣態的原生原鄉樹種配置,搭配大面積開窗,提升空間的穿透性與美觀性,營造身處高山密林的空間深度。建築配置延續周邊綠帶,利用挑高地面層將外部環境綠意引入室內,打造鄰里互動交流的舒適空間。更於頂層提供視野絕佳的社區休憩場域,讓居民好似身處高山山頭遠眺四周美景。
B3-002 Garden One
設計單位:王銘鴻建築師事務所
業 主:悅騰建設
景觀元素依循水平及垂直搭配自然有機性,創造多元的空間變化感,地景作為建築體與景觀融合的介面。動線上以舖面作為空間的分隔,又以交錯律動的景觀佈局呈現無框界的景觀配置,提升整體空間的穿透性,空間屬性的不明確,創造城市中「漫遊穿透」的生活方式。配置上考量鄰里關係,基地退縮出大面的休憩空間,延續週邊綠帶,並置入休憩平台,在環境中提供停留節點,增進社區互動交流,創造休閒及生活的開放空間。
B3-013 廣慈社會住宅1區(E基地)
設計單位:徐維志建築師事務所
業 主:臺北市都發局
將綠意延伸至高樓層以強化綠色建築之概念。延續周邊整體林蔭步道串連外,並結合植栽、鋪面以及公共藝術的設置,讓建築融合於都市環境中,創造出綠色建築的綠活新意。以不同角度與多個空中景觀陽台進行借景,將自然景色的療癒氛圍引入室內,量體利用錯位創造虛實,臨北側退縮超過60米作為與對街原有低矮樓房的緩衝;而東側退縮街口超過15米,退縮的空間皆以綠帶作為緩衝,除降低建築對周邊環境的衝擊性,創造高品質的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