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時間:2024年2月23日
會議地點: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會議室
整理撰稿: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決選評審團
主 席
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系退休教授
評 審
江文淵/半畝塘創辦建築師
吳瑪悧/藝術家、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退休教授
郭英釗/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暨主持建築師
陳健章/府都建設董事
張瑪龍/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暨建築師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註:郭英釗建築師,因公未能出席第一次決選會議,但於會議前已先提供其圈選名單,由本協會同仁代為投票。
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
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陳聰亨理事長、許義明副理事長、王進坤秘書長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歐陽駿理事、吳建旺編輯
張金鶚:目前主辦單位是分成三大類,本屆決選評審團是七位,若要入選現勘,必須獲得四位以上支持,但因為現勘的件數有限,若超過四票的件數太多,那就再進行討論,依照住宅獎往年經驗,兩天半到三天約看10至18件,就先取中間15件為數,我建議先將現勘件數的比例確定,再來進行評選投票,由於集合住宅數量比較多為28件,單棟及其他兩類較少為17件,約為三分之二及三分之一,也就是將入圍現勘的比例,訂為集合住宅10件,單棟及其他則為5件,但這並非固定的,而是依實際作品的品質及獲得票數來判斷。建立這個背景為總共選15件,且入選作品必須獲得4票以上,比例則是單棟及其他一起評選,選出5件,集合住宅則選出10件,看各位覺得是否合適?
詹偉雄:我先把目標確認清楚,也就是確定選15件去現勘,若還留有15件上或下,那還是浮動的,因只有確定入選件數,那每位評審的票數就確定了,如此才繼續往下進行。而且大家的票數都必須相同,如此票票才等值。若有覺得不錯或認為並不夠好的作品,但未在或已在15件內,此時就不是投票而是採用討論的方式,用共識決的方式決定是增加還是刪去。因此,我建議第一輪就是用投票方式,很快地選出這15件,然後第二輪就是花時間去討論增減。
張金鶚:同意,不過因為大家的投票會有分歧,票數可以增加一些,比如單棟及其他投7票、集合住宅投13票,這樣才會有較多的疊合,或票數就維持單棟及其他投5票、集合住宅投10票,看結果用增加的方式去補到15件。
張瑪龍:我認為投票數不要那麼準,可以增加一些,因作品必須要獲得4票以上才行。
江文淵:我也同意多增加票數,就採用單棟及其他投7票、集合住宅投13票。
詹偉雄:我個人建議是投少一點,因我可能在單一類別投不到那麼多票,但為了票票等值,又必須要投到那麼多票。
吳瑪悧:我也認為該投少一點。
張金鶚:由於第一輪投票比較像是每位評審的意象,且若獲4票作品較少,也可透過討論來增加,因此是否就採用單棟及其他投5票、集合住宅投10票?
(評審皆同意單棟及其他投5票、集合住宅投10票,並開始進行投票)
第一輪投票結果
A單棟住宅+C其他類:5票2件、4票1件、3票2件、2票6件、1票3件。
B集合住宅類:5票3件、4票2件、3票9件、2票7件、1票6件。
A單棟住宅+C其他類投票結果
張金鶚:第一輪的投票結果已經出來,我們先就A單棟住宅及C其他類來討論。獲4票以上的3件,就直接入選現勘沒問題,那未獲半數是否再來一輪投票,但我建議只有獲2票以上的才進入勾選名單,也就是從這8件中來投票。
詹偉雄:若依前面討論的基礎,A單棟住宅+C其他類這一類是要選5件,目前已經有3件入選,因此第二輪是從這8件中選出2件嗎?若是的話,是否每個人就是2票?
張金鶚:我認為不一定是2件,因可能發生作品是同票數的,那就會多出一件或兩件。我認為每人1票會比較快,2票的話可能會比多重疊出現。
(最後經討論,評審皆同意A單棟住宅+C其他類獲得3票及2票的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每位評審一人2票)
A單棟住宅+C其他類第二輪投票結果
4票1件、3票1件、2票1件、1票5件。
張金鶚:從結果看獲得4票的作品直接入選。獲3票的作品德旅店是否入圍,就請大家討論一下。
詹偉雄:我建議請有投給德旅店的人分享投它的原因,讓第二輪沒有投它的評審,改變態度投給它。我自己先響應,我第二輪並未投它,但我願意改投它一票。
張瑪龍:但德旅店的類型是屬於「旅店」,有符合住宅獎定義的「住宅」嗎?
陳聰亨:作為主辦方的態度,是跟著社會趨勢的脈動在調整,近幾年居住行為不斷在改變,尤其這幾年民宿、宿舍的類型越來越多,變成必須要面對的一種居住形式,所以就將其納入評選範圍內,但若評審覺得是不符合住宅的定義,主辦單位也完全尊重。
張瑪龍:民宿分成兩種,一種是屋主自己有住在裡面,另一種則是屋主沒有住在裡面,住宅獎的態度應該是針對住在裡面的,如此才有真正的生活不然就只剩下經營。主辦單位能確定德旅店屋主是否住在裡面嗎?
詹偉雄:這可以討論住居的定義是365天的住居還是一天的住居?若住宅獎鼓勵的是365天的住居,那德旅店就不該在候選名單中。
張金鶚:若從住宅的定義去審視,德旅店不能算是住宅是不需討論的,但因為越來越多這種民宿或複合類型出現,所以應該可以來討論。
張瑪龍:我在審視入圍決選作品時,有先去看國外目前對住宅的定義及變化,其中舊屋改造這個類型是被特別拉出來為一類的,因此我認為C其他類應該要有一件作品入圍到現勘,也代表現在正進行的一個趨勢,但德旅店是否是合適的?我有些不確定,因若就是一個出租的旅店,那就不屬於住宅的定義,這是會被質疑的。
詹偉雄:從圖面上來看,德旅店是用住家的角度去設計,若純粹是從出租旅店出發的是不會用這個角度去設計,因此我自己並不覺得違和,再來我也認為一天的居住應該也算居住。
張金鶚:除德旅店外,獲得兩票的冊院,大家是否也討論一下?
詹偉雄:冊院的扶手欄杆太多太密,加上空間中放入沙池等,都讓我覺得不是很適切,是會給我住在監獄裡的感受,因此就沒有投它。
吳瑪悧:這是一個建築獎,但很多都偏向室內設計,這會否不合適?
張金鶚:建築跟室內應可看成一個整體,因單棟住宅的室內很多都是建築師所設計的,兩者間是互相配合的,但真正的空間感跟彼此的關係,還是要到現場才能判斷。
張瑪龍:我有個想法,這些進入第二輪投票的單棟跟其他類的作品都很棒,只是因為現勘的時間不足,所以必須要篩選,但若從設計的角度去看,很多甚至比集合住宅更好,但因為目前的規定入選獎跟現勘是綁在一起的,所以能不能擴大件數,不入選現勘但也能得到入選獎?
張金鶚:就我個人角度來看,單棟住宅因為是服務特定業主,所以表現性比較高,但若從誰對公眾社會較有利、誰的挑戰難度比較高、誰是社會上的大宗,還是集合住宅的影響會比較大。
張瑪龍:我常在想該怎麼讓台灣建築師能在國際上被看到,若以日本的建築發展來看,很多建築師是從設計小住宅開始,因為大型建築的約束太多,涉及市場、造價、法規等,導致最後完成的建築差異不大,反而小住宅是有機會被拿到國際上討論,這是我思考的角度,但這跟張金鶚老師的角度不同,不過這都是因為建築涵蓋的面向太大、太廣了。我剛剛的建議,可提供給主辦方去思考,看下一屆能否依此調整,這一屆仍維持原本的規定即可。
(經確認德旅店屋主保留頂樓房間給自己使用,樓下房舍才做為出租,故符合評選資格,入選現勘名單)
張金鶚:那單棟住宅的五件現勘作品已經確認,接著就進行集合住宅類的討論,獲得4票以上的是5件,所以還需要再選出5件作品。
張瑪龍:我建議就從獲得3票的9件作品中,進行第二輪投票,從裡面選出5件作品。
詹偉雄:目前的作品分類將社會住宅跟商業住宅放一起,讓我有點不知怎麼選,所以是否要拆出來自己為一類?讓它們自己跟自己比,因為接下來,社會住宅將會越來越多,住宅獎能否從中給出一個新的價值,會變得是很重要。
張金鶚:我也同意,但我認為由於一開始並未將社會住宅獨立為一類,故就先依目前不分類的來選,之後再進行分類的評選。
(最後經討論,評審同意從獲得3票的作品進行投票,每位評審一人5票)
B集合住宅類第二輪投票結果
5票2件、4票4件、3票3件。
B集合住宅類第二輪投票結果
張金鶚:投票結果4票以上為6件,是有超過一件,但因為已經過半數,是否就維持六件入圍現勘?
張瑪龍:在做最後決定前,我想為「貴象」講幾句話。我是沒有進去過,但曾經經過它,戶外空間處理的很不錯,不知道容積是怎麼計算,竟然可以這樣設計,建蔽率跟容積竟然不會超過。
詹偉雄:我有進去過這座建築,也有投票給它,建築挖了兩個洞,中間用橋串聯起來,讓住戶可以走到戶外穿越,這在商業集合住宅中是很不容易的。
吳瑪悧:我也挺喜歡這座的,願意改一票給貴象。
江文淵:但若變成總共17件,會不會有看不完的狀況發生?
(經主辦單位檢視17件作品的座落地點,以及評審同意三個全天進行現勘,確認17件是可以審查完成的)
張金鶚:那是否就以5件單棟及其他,12件集合住宅,總共17件作品入圍現勘?
(評審皆同意確認這17件即為本屆入選現勘作品)
張金鶚:由於還有一些時間,是否大家先交換意見,請每位評審分享自己現勘時,會從哪個角度進行評選。我先分享自己的,第一是住宅空間的機能是否適當;第二是對集合住宅裡的公設,大公設跟小公設間的關係及規劃設計;第三是建築的外型跟整體環境的關係,是否友善;第四是否考慮到建築的管理維護;第五是施工的細節;第六是周邊環境及交通的考量;第七是有沒有重視永續的設計,最後一個其他,則是不在前面七項中,但具有特殊重要性的。
江文淵:因為這是一個獎,所以必須要具備時代性,要倡議、引領符合時代的方向,我觀察當下應該關注的議題,包括可負擔住居、對環境友善的可持續性等。建築就是在構築,因此也必須檢視技術是否成熟,這個技術包括在基地內的空間設計及結構安全,也包括對外部環境的關照,比如對都市紋理、對都市微氣候,因此反應在設計跟建築材料的選擇上。第三就是生活面部分,一個好的建築師,他對建築的關照面是廣的,必須提出面對此時代的良好生活樣貌,因為建築是一個容器,容納的是人文風土,而且必須要具備美感,讓人在住宅空間內感到安定,精神性得到滿足。當然要一座住宅滿足所有的期待,是太過苛刻的,只要關照的面相及廣度越高,就會給其更高的鼓勵。
陳健章:不論是單棟住宅、集合住宅或社會住宅,首先我認為最基礎的就是結構必須安全;第二是有沒有考慮到管理維護,因為不論有再多的附加公設空間,核心價值仍是居住,不要因為附加的公設反而造成居住的困擾。
張瑪龍:做建築設計最重要也最困難的,就在於對話上,建築師給自己怎樣的命題,然後有沒有用設計去回應,而在整個過程中是一個邏輯性的思考,讓建築是一個完整,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因此很期待能在現勘過程中,聽到建築師去說明並檢視是否達到。在這之外,無論建築師自己怎麼想,更上層的涵構(context)怎麼去回應,包括時代性、環境、材料、法規等等,是怎麼去回應跟突顯,將設計的脈絡清楚說明。
吳瑪悧:住宅建築在台灣是一個資本商品,變成非常昂貴的商品,我在評選時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該把標準放在哪裡?因為價格落差非常大,也影響建築師可以表現的空間。但因為這是競賽,故我比較關注是建築師有沒去關心比如氣候變遷,高齡化等當代課題,以及從中去提出對未來住居樣貌的想像。第二是有沒有提出友善的設計,比如讓人很舒適地從住宅內連結到基地外的環境,並且不會造成周邊環境的壓迫,包括在視覺上、風場上等等。
詹偉雄:作為一個建築愛好者,我對設計的信念是設計者有沒有帶著未來的眼睛,去到遙遠的過去做著當下的探索。90年代時,我曾參與房地產的工作,因此有一些建築師的朋友,給我的感受是台灣房地產往往帶著過去的眼睛,看著勢利的現在,做著過去的設計,因此整個城市生活是人間煉獄。所以要選擇一座住宅的房子,就必須是煉獄中的綠地藍天,那第一個是不穿制服的房子,比如今日的社會住宅就是在穿最大規模的制服,但同時又是社會下需要的,因此社會住宅的建築師,必須要解決的就是那種同質化巨大無朋的統一性,可惜的是目前還未看到有建築師試著解決這個問題,而是花心力在綠建築上,當然都很重要,但這對住居者的心靈世界是不具備開放性的作用。因此,我第一個標準,是要選擇努力打破常規化、同質化的住宅建築。第二是人類的文明其實來自於自然,從自然衍生出來,依著他的需要獵食、迴避風險等去找尋掩蔽物,故人在創造住居時,是以自然為前提,剛剛張瑪龍建築師談到設計時應該注重涵構(context),但我想提醒,人其實是要回到自然世界的,就算在城市裡生活,也應該是跟天氣共處,是living in the air而不該是living out of the air,不該把人包覆在建築內,讓人感受不到自然環境,所以第二個標準只要建築師他試圖去改變這個軸線,開始用未來的眼睛去做當下的設計,就值得去鼓勵。
註:第八屆現勘時,決選評審建議單棟跟集合住宅,因為量體大小的不同,現勘時間應做區別。本屆主辦單位於決選會議上提出,獲得評審的同意,故自本屆開始,單棟住宅及五層以下集合住宅的現勘時間,仍維持為40分鐘,六層以上的集合住宅則增加為5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