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21.Aug.2024
2024 traa 第三屆學生論文獎─決選審查會議紀錄
活動訊息


本協會舉辦學生論文獎的核心理念,是鼓勵年輕學者研究住宅建築。本屆最終共收到19本論文參加,議題相當多元,類型從單棟住宅、集合住宅、社會住宅到老屋改造等,從設計面一路到建築材料及設備等,運用的研究工具也非常豐富,謝謝三位辛勞的評審,必須詳讀這些論文,從中選出得獎者。




會議時間:2023年11月24日
會議地點: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會議室
整理撰稿: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評審團
主席:黃世孟/台灣衛浴文化協會理事長
評審
鄭政利/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歐陽駿理事、黃長美理事
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許義明副理事長、王進坤秘書長

王進坤:本屆學生論文獎在去年六月,就先邀請三位評審一同開會,針對學生論文獎的徵件範圍及期程進行討論,最後決定將範圍更具焦在住宅上,在保留原本的徵件敘述上,新增加條列式的獎勵細項,讓未來能依社會趨勢進行調整。在審查前,我再將這屆列出的徵件主題跟各位報告一次,分別為:a.住宅居住需求及行為導向的研究(如住宅類型、居住需求、使用行為、用後評估等);b.社會需求導向的住宅研究(如社會住宅、可負擔住宅、高齡住宅、住宅改造等);c.永續課題導向的住宅研究(如智慧、環保、健康、舒適、安全等)。

另外,自本屆開始也將獎項區分為首獎及佳作,其中首獎是一名佳作則不限件數,獎金分別為四萬元及三萬元,並且除頒獎牌給予得獎者外,也頒發感謝狀給予指導教授。

黃世孟:住宅獎協會非常的有心,站在鼓勵的角度只設首獎一名的限制,佳作則未有上限,而參照前兩屆的評選方式,得獎者約為總報名件數的三分之一,但我想這只是參考值,應該還是看這屆參加論文的品質來決定,不過為了進行評選,每位評審的投票票數必須決定出來。

鄭政利:我同意黃老師說的,雖然協會有心要鼓勵,但還是必須建立一個標準。

許義明:三位評審看完這19本論文後,相信心中都已有一個底,也就是整體的水平,接下來該討論的應是這條線要從嚴還是從寬,協會的立場就是尊重評審的意見,雖然過去慣例是三分之一,但這不是剛性的,若這屆參加論文的水平很高,超過三分之一來鼓勵,協會也會支持,但若水平落差很大,少於三分之一也沒有問題。

黃世孟:瞭解主辦單位的態度,我們三位評審仍必須建立標準,因為各自的嚴或不嚴,有時候會落差很多,因此還是要建立。我建議先訂出範圍,第一輪是投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票,看彼此票數的重疊,接著就可依結果修正,來進行第二輪的投票跟討論。

鄭晃二:投票票數跟討論機制,我尊重大家。但在去年六月的會議中,有提出一個問題是若本屆評審指導的學生投件參加,那該位評審該如何迴避,以及怎麼接續進行評選,當時並未做出決定,而目前這19本報名論文中,有兩本是過去我指導的學生參加,不知道主辦單位是否已擬訂因應此問題的評選方案?若沒有,我建議解決方法是這兩本論文我不參與討論跟評選,且第一輪的討論跟投票也不參與,因為若我只迴避這兩本論文,會衍生許多問題,包括單件作品的得票數及總投票數等,而有公平問題,故我就先不參與首輪的投票。

王進坤:這個議題,協會內部有先進行推演幾個方案,但最終做的結論是尊重評審團的想法。

鄭政利:我贊成,因為自本屆開始除頒發獎牌給予得獎者外,也會頒發獎狀給指導教授,若最後鄭老師的學生獲獎,那頒獎時就很容易引起公眾的議論,那時再去解釋,也很難得到大家的瞭解,未來可能要請主辦單位,在徵件辦法上明訂規範。現在既然有這個狀況,我建議就請鄭老師不要參與第一輪的投票,若他指導的學生在第一輪未獲晉級資格,那時再請他加入評選進行投票,若其學生有獲得票數進入第二輪,那第二輪還是請鄭老師迴避,因為在討論中還是會涉及這兩位學生的論文。

鄭晃二:我同意鄭老師的建議,若我指導的學生再進入第二輪,那就繼續迴避,保障學生論文獎的公平性及外界觀感。

黃世孟:那就依照鄭晃二及鄭政利兩位老師的建議,第一輪就先請鄭晃二老師迴避,由我跟鄭政利老師進行投票,再依照投票結果進行之後的評選。若鄭晃二老師指導的學生,未獲得足夠晉級票數,那就請鄭晃二老師加入,對第一輪進行補投票。但若其學生獲得晉級票數,就請鄭晃二老師繼續迴避。



>三位評審及主辦方代表都同意,故先請鄭晃二老師離場迴避

黃世孟:目前共有19本論文,我建議票數可以多一點,這樣重疊的會比較多,才能進行討論。

鄭政利:我同意黃老師的建議,因目前投票的結果只有三種,就是兩票、一票或零票,零票就不用討論,兩票的應該也會有兩到三篇,但應該會有許多篇都是一票的,在這個狀況下,我建議不要用票數而改用序位法,透過加總序位積分來排出順序,這樣會更清楚。

黃世孟:我認為序位法可用在第二輪,第一輪還是用票數來勾選,在有限的票數中去投覺得不錯的論文。為何在第二輪我認為可用序位法,是因為必須要選出首獎,此時採序位法就很清楚,序位積分最少的就會是首獎。

鄭政利:我同意,那第一輪就採用票數,第二輪再採用序位法。那第一輪一人要投幾票呢?

黃世孟:因為共19本報名,若以三分之一得獎的慣例,建議一人投八票。

>兩位評審都同意投八票,接著進行投票

鄭政利:論文的研究書寫跟指導教授很有關係,我觀察學生仍仰賴老師幫忙處理研究的架構及文字,因此對整本論文的影響是很大的。

黃世孟:這一輪獲兩票的有五本,一票的則有六本。由於鄭老師指導的兩位學生皆未進入第二輪,就請鄭老師回到會議,一起進行討論。但我建議,鄭晃二老師只能針對獲一票的論文進行發言,因未獲票數的作品,就算獲得他的一票,仍然不足以進入第二輪,所以請他從已獲一票的作品進行投票,來進入第二輪的審查較為合適,至於已獲兩票的作品就直接進入第二輪。

鄭政利:我也同意黃老師的建議,就請鄭老師只針對目前獲一票的作品,看哪一本要推薦讓其復活進入下一輪。

王進坤:那我先將目前獲一票以上的作品列出,未獲票數的論文就隱藏。

>兩位評審都同意,將未獲得票數之論文隱藏,再請鄭晃二老師回到會議室加入評選,並由黃世孟老師解釋補投票規則。

鄭晃二:目前獲一票的論文中,確實有幾本是我覺得不錯的。

>鄭晃二老師進行補投票,其票數併入第一輪的投票結果。



黃世孟:那入選第二輪的作品,就是剛剛獲兩票的五本,以及獲得加票的這三本,總共八本。也跟鄭晃二老師說明,由於協會設定的獎項分為首獎及佳作,因此剛與鄭政利老師討論,第二輪改採序位法的方式進行,序位積分最小的就是本屆的首獎,佳作則再討論看要切到哪一個積分內。

鄭晃二:我也同意第二輪可採序位法進行。

鄭政利:因為有八本入選,建議採用1、2、3、4、4、4、4、4的序位積分,來進行投票,每本論文加總後積分最小的就是首獎。

>三位評審皆同意第二輪採用序位法投票,每位評審依其心中的排序,填寫一至四的數字,一為最佳其後次之到第三位,於第四位後則不再區分,接著加總每本作品的積分,越小則排名越前面。

黃世孟:目前加總後,以編號001賀昭恩的論文序位積分最小,是否就為本屆首獎,而獲得十分內的四本,則獲得佳作?

>此五本論文獲三位評審同意,分別獲得首獎跟佳作。

黃世孟:佳作部分因未設件數限制,若依循前兩屆是採三分之一得獎,應該是六本,我建議針對三本得到12分的論文進行討論,從中再選出一本得獎。

鄭政利:在推薦前,我認為應該是要分成首獎、第二及第三名這樣會比較合適,目前機制是一名首獎,其餘不分名次都為佳作,是有些奇怪的,但尊重主辦單位的規劃,而且徵件時就已公告的規定。回到這三本同分的論文,我是認為編號011陳庭萱的論文嚴謹且內容很充實,其實驗跟方法、課題都很豐富,故本來想推薦,但後來我爬梳traa學生論文獎前兩屆的得獎論文,發現這篇論文的研究課題,與第一屆其中一位得獎者的研究課題跟方法很像,再進一步查才知道兩位都是蔡耀賢教授指導的學生,蔡教授的指導很嚴謹,但因這是該研究室長期延續性的研究,因此若站在鼓勵及開創的角度,就不特別推薦,另外兩本論文則沒有特別想推薦的。

鄭晃二:從這三本得12分的論文中,我推薦編號005黃智賢的這本論文,因為其研究的量化資訊比較具體。

黃世孟:我的推薦跟鄭晃二老師相同,因為編號005、006及007這三本論文的指導老師都是蘇瑛敏教授,三篇的方法論相當接近,但005這一篇是其中較為完整且具體的一篇,故我支持這篇列為佳作。

>經評審討論及同意後,編號005黃智賢論文獲得本屆學生論文獎佳作。



王進坤:感謝各位評審,第三屆traa學生論文獎最後選出一本首獎及五本佳作。能否請三位評審,談談您對本屆學生論文獎獲獎論文的觀察。

黃世孟:首獎論文《自駕城市主義:建築空間組構與城市生活風格之重思》,提出自駕的科技發展影響都市跟建築,我認為這是很明顯的時代趨勢,所以研究者選擇自駕這個題目,具前瞻性去思考研究會對建築、對都市環境的影響,我個人很肯定,這也許是未來五年或十年的大趨勢。

佳作《TOD容積獎勵下透空式高層建築對微氣候影響之研究》的方法論嚴謹,以同樣方法對許多都市裡不同的熱島地區,研究環境跟建築該怎麼改善來降溫,這是目前台灣很迫切的課題。佳作《社會住宅之公共開放空間設計與使用之研究》也是當前重要的主題,研究者對社會住宅內的公共空間的使用類別,包括對內跟對外的公共空間,進行使用後評估的調查跟檢討,這可做為未來住都中心或設計建築師,思考社會住宅的公共空間該如何規劃跟設計,是有直接的幫助。

佳作《老屋新生的複層立面設計》的想法我很認同,因這將會是未來老屋改建的趨勢。佳作《台灣社會住宅的共居實踐》則是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建築,過去我們學的建築都是關注「物」,但這篇是針對軟體也就是生活的型態,去調查社會住宅內的住戶該怎麼共同居住在一起,調查方法跟案例蒐集也很嚴謹,相當不錯。佳作《集合住宅樓板衝擊音特性及隔音性能之研究》則是建築師跟政府最需要民間研究單位支持的典型議題,因樓板衝擊音的法規已經訂定,這位研究者就真的去進行實驗,來檢討法規訂的規範實際上是否有效果,其實驗方法跟得到的結論也相當嚴謹,對政府建管組來講是很肯定的,可提供其去說服業界樓板隔音是有必要的,我認為這是學界去檢視政府政策是否有效的很好研究。

鄭政利:我自己看論文時,第一個要件是整個研究的格式、論述及其條理是否有邏輯,課題的選定是否完整,以及論述的文字能力是否夠好,不然閱讀者很難讀懂課題的內涵,第二則是研究者對於論文內容進行的田野調查或著是實驗、實證是否充實,而這屆獲獎的六本論文都做得相當好。。

首獎《自駕城市主義》這篇讓我很感動,因很有前瞻性,研究者敏銳的感受到AI時代的來臨,很快將普遍的影響到整個都市生活跟環境,他掌握到這個跡象,並以開車這個交通方式為對象,因開車是跟生活非常密切的,當未來變成是自駕後,對於停車、運輸等交通行為將帶來很大的變動,而且是很快速的,且除了題目外,在理論上也對未來對應到現在的建築將怎麼生活,空間將會怎麼進行演變,進行很深入的思考跟研究,並且依此進行了許多提案,作為碩士學位的論文來說,很具前瞻及開創性。佳作《TOD容積獎勵下透空式高層建築對微氣候影響之研究》是比較偏向工程,透過CFD軟體進行分析研究,但方法論跟另外兩篇相同較沒有創新,是比較可惜之處,但選擇TOD容積獎勵這個議題,確實是具有當下時刻的意義,仍值得肯定。

而這次學生論文獎中有好幾篇針對社會住宅的研究,比如佳作《社會住宅之公共開放空間設計與使用之研究:以台北市社會住宅為例》的研究架構跟實證調查,做的相當完整。佳作《台灣社會住宅的共居實踐》是選擇一個很有理想性的議題,切入探討社會住宅內的共居,但他介入的主要是弱勢或比較特殊的族群,並不是普遍的使用者,且界定議題的範圍是選在北部,也不代表整個台灣,但其田野調查非常扎實,訪談豐富且有條理,在這麼複雜的議題及眾多田野調查下,依然能維持清晰的思路沒有發散,值得肯定。

佳作《老屋新生的複層立面設計》則是從構造、材料的角度切入,來與現況進行對照跟調查,並於研究中提出設計的參考規範,對於當下都市更新、危老等議題有其貢獻跟價值。佳作《集合住宅樓板衝擊音特性及隔音性能之研究》則同黃老師所說,政府公布的法規很需要民間單位去驗證,這本論文難得的是走出實驗室,實際拿完工的住宅為調查對象去量測,其方法論跟實測驗證分析的資料都非常具有價值。以上是我對今年得獎論文的看法。

鄭晃二:我針對首獎作品來說明,現在談都市設計其實是建立在一百多年前汽車發明後,對空間使用權的爭奪,就是都市空間為什麼都是給車子使用,一直到很晚才開始提出以人為本的都市架構,但近年我們也發現都市設計的理念,有一點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包括網購、外送,以及少子化等許多新的使用行為跟課題出現,讓人開始思考都市空間還要依照過去的方式規劃設計嗎?但車子跟人對於空間資源的爭奪仍是一直沒有改變。但在城市自由化的趨勢之下,當自由移動的載具進入AI輔助,甚至AI控制的時代時,相信將出現新的機會,人開車時將不再有充分的自由,而是由系統來控制,不再是愛怎麼開就開、愛怎麼停就停,將被城市的資訊控制其行為跟行動的自由度,但放棄這個自由度將能換取到新的自由也就是「自駕」。

這本論文探討自駕車進入都市後,人跟都市空間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是當下非常重要的研究,讓傳統以人為本的城市概念在與汽車空間協調時,能得到新的參數加入,使原本的公式被改變,這是個具未來性的觀點,也是結合智慧城市跟智慧科技的一個契機。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