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節錄】「為雨綢繆!」永康都市公共空間的韌性設計研究

作品

論文名稱【節錄】「為雨綢繆!」永康都市公共空間的韌性設計研究

作者江政達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指導教授吳玉成

口試委員張學聖、蘇瑛敏

口試日期2021-01-18

學位類別碩士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

論文出版年2021

關鍵詞都市淹水、韌性空間規劃、為雨設計原則、公共空間、臺南永康




前言
本文節選碩論部分,簡述以韌性和公共性理論,反思國內外韌性治理戰略差異與永康大灣現況挑戰,如何對應至韌性規劃與設計原則之邏輯。

壹、公共空間意涵與韌性設計案例之反思
一、公共空間意涵與韌性之反思

近來都市面對許多變化與挑戰,各界陸續對永續理念進行補充,提出韌性概念,面對衝擊能適應變化並主動積極地回應,因此「韌性」更具積極改變、鼓勵學習及適應變遷的社會性質。「公共空間」亦如韌性一詞,隨各領域不斷詮釋建構,亦多從「社會觀點」概述其包含三個層面: 政治、社會活動、意識。

兩者皆是社會發展中無法具體定義的模糊概念,具有積極正向性質,如公共空間提供彼此交談了解差異、韌性從過往經驗學習逐漸適應。故國外將此視為應對暴雨淹水災害之機會,以「地方」與「公共空間」為主要提出都市韌性治理戰略與行動。


01.韌性概念演變


02.公共空間的構成與社會生產過程


二、韌性案例借鑑: 從公共空間的設計影響私人行動
當前各國皆發展韌性戰略與行動,在都市建成區初見公共空間設計改造,逐漸影響私人空間之趨勢。例如哥本哈根由上到下「提供決策規範來成就好的設計環境」,跨部門整合有限資源提出暴雨管理戰略、閒置社區空間試點暴雨街道設計,因此提升意識促成更多私人行動。但規劃決策與韌性設計間是密切的雙向關係,由下而上亦能「用設計突破思考框架並行動」。如曼谷公部門並未檢視自身韌性戰略缺失,因學界與設計者對環境與社會的關懷,與居民討論校地釋放促成朱拉隆功百年紀念公園。


03.韌性案例分析比較

反思臺灣「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利用新開發地區之公設用地滯洪,卻遇居民質疑其成效與使用,如臺南安南區淹水對政府究責、高雄寶業里學校用地興建滯洪池。不禁反思現行做法是否提供好的規劃設計環境? 都市設計具承接土地使用管制、因地制宜連結環境與公眾之職責,需從「公共性」的三個面向檢視現況挑戰。

貳、臺南永康韌性規劃設計挑戰
一、臺南暴雨治理之挑戰

臺南韌性治理從水利社區防災,跨領域到都市計畫與公園滯洪。以治理歷程與細部規範之觀點,臺南仍有懸而未解的挑戰,如下圖。


04.臺南市暴雨治理概況四階段


05.台南治理問題


二、永康大灣都市發展現況
永康大灣地區現有大灣及太子廟中排系統,沿線建有大灣、崑山抽水站與中排防汛道路。

1.民93至108年洪災調查:大灣舊聚落鄰鯽魚潭發展,其乾涸後原址為崑山及西灣里。其中崑山里國光三街以南至崑山科大,因位處低地淹水深度可達0.5~1m。

2.現況淹水成因與治水策略:近年降雨強度超出排水系統負荷,且崑山及西灣里逐漸重劃開發住宅區。大灣治水策略需仰賴水利建設治理,進行低地抽水、低地滯洪、高地排水。


06. 大灣現況分析


三、永康韌性規劃與設計挑戰
從公共性檢視公園、騎樓等六種空間現行規範與挑戰,以下列舉說明。

1.公園:周遭開發程度影響分擔滯洪範圍 / 休憩活動與滯洪機能之衝突
現有規範:現行逕流分擔技術手冊以5公頃為限將公園分為兩類,因地制宜建議導入雨水花園及透水鋪面、地下貯留/地面滯洪,以新建或公園改善工程優先執行。

挑戰:從現行規範公園區位條件及面積,反思在淹水的都市建成區較少有重劃區提供大型公設兼做滯洪池,大灣現況多是周遭開發程度高的「社區型休憩使用之公園」,無法如重劃區公園還有機會結合排水系統分擔滯洪,如崑山公園及西灣公園。

規劃挑戰考量淹水時社區公園周邊使用與分擔區內逕流,設計挑戰在於社區公園休憩活動與滯洪機能之衝突,例如滯洪貯留所建議的下沉空間無法兼顧居民散步所需環境。因此如何突破當前技術手冊的貯留/滯洪設施等作法,如平實公園之滯洪草坡將居民運動需求納入球場設計中。


07.公園現況與淹水時設計挑戰

2.騎樓:防洪增高騎樓而阻礙整體排水 / 騎樓商住及停車阻礙避雨通行
現有規範:現行逕流分擔技術手冊,根據新舊都市條件僅討論道路透水鋪面等作法,卻未將鄰接道路的騎樓納入考量。鑒於現行未能落實法定騎樓須供通行,民101年在市區推動《臺南騎樓暢通計畫》,兼顧住家停車及商業需求下建議留設1.5m寬。

挑戰:從現行規範騎樓的使用需求及通行寬度,反思在淹水的都市建成區將騎樓地增高改建,未考量到排水側溝高於路面且留設排水孔洞過小,導致排水不易宣洩。規劃挑戰考量淹水時兼顧騎樓防洪高度與雨水側溝的集流宣洩;設計挑戰在於都市建成區騎樓受到私人住商使用影響,要解決騎樓空間使用與防洪機能的衝突。


08.騎樓現況與淹水時設計挑戰

四、韌性規劃設計挑戰之歸納
不論公私空間,須面對地區的滯洪排水問題(下表藍框),往上思考防災避難與道路通行等規劃挑戰。其中「道路與騎樓挑戰」橫跨規劃設計並聯繫大灣各公私空間,需考量更全面(下表灰底)。往下則要因應公私空間不同限制,考量日常通行與居民休憩活動等設計問題。


09.韌性規劃設計挑戰之歸納

叁、大灣地區之淹水防災意識與空間作為
公部門空間規劃及當地居民生活,影響公共空間的形成與使用,依此歸納大灣的淹水防災意識與空間作為之觀點與機會。

一、綜觀轉變與契機
自民94年至今影響崑山社區防災培訓及營造的兩大關鍵: 一是空間營造起於公部門或地方;二是參與社區有無淹水經驗。

1.自公部門角度「由上而下」,透過公部門計畫培養社區防災意識
關鍵是民102水患自主防災社區計畫,崑山里從水利工程轉往「社區防災與公共空間」。公部門計畫從由上往下影響有淹水經驗之社區,如崑山公園因鋪面老舊、雨後易積水,當地議員由上而下與地方溝通改造。

2.從社會/生活角度「由下而上」,崑山將淹水與空間營造結合並影響西灣
新舊兩社區都計發展時間不一,公共空間分布不均。舊聚落多借廟埕或私有地辦活動,而崑山社區重劃後公設完備,並將淹水做為防汛道路營造之契機提升居民意識。從崑山里的轉變可看到『淹水與公共空間營造結合』之趨勢,直至民109「由下往上」逐漸擴及周邊無淹水意識之西灣里。


10.社區意識綜觀轉變與契機

綜觀轉變需公部門計畫引導社區培養防災意識、提供空間營造機會。目前計畫較少從淹水角度進行既有空間改善補助,且大灣各社區對公共空間的使用認知不一,因此私空間的使用也有不同可能,如西灣舊社區多借廟埕舉辦活動,故要考量各社區公/私空間分佈及角色意義。

二、崑山里民淹水意識與空間特質之歸納
本研究訪談崑山里志工,最終歸納在不同公共空間進行活動時,先從「私人住家」再開始關注社區內淹水情況(下表藍框)。分析表明,街道騎樓是少數同時考慮排水系統與空間使用的類型,相較其他空間關注項目較為全面(下表灰底色)。


11.崑山里民淹水意識與空間特質之歸納

肆、永康大灣地區韌性設計的挑戰與機會
歸納永康大灣韌性設計挑戰,結合潛力機會補充現行作法下缺失,提出後續建議。

一、問題與挑戰|
歸納所面對的三個問題挑戰,如下圖灰底。(1)永康大灣除需要水利工程來疏洪,關鍵在於公部門雖然有整體治水策略,未從都市排水與地方營造考量公共空間角色。(2)公共空間營造之阻礙,關鍵在於私部門使用忽視公眾利益與排水,未考量私空間角色及公私合作。(3)設計挑戰並不在於公部門提供多少技術手冊,關鍵在當前各空間使用與在地生活聯繫。

二、潛力與機會
依治水策略與排水系統規劃,提出可改善的潛力機會,如下圖藍底。(1)依治水策略與淹水防災意識,或可分為三個社區溝通(崑山社區、西灣社區及大灣舊聚落),重新定位公共空間角色進行整體規劃。(2)考量各社區對於淹水的認知與行動意願,或可修訂特定淹水地區的公私計畫補助及景觀改造獎勵機制,重定私空間角色進行規劃。(3) 綜上考量公私空間的規劃角色後,將空間營造結合「地方生活」與「防災意識」,公私溝通制定永康之韌性設計準則。

12.韌性公共空間設計挑戰與規劃策略之關係彙整1

伍、永康都市公共空間之韌性設計建構
本章先指明韌性規劃與設計的定位與關係,依此建構「規劃策略」、「設計準則」。

一、韌性規劃與設計的定位與關係
永康韌性發展可改善部分:(1)政治到社會生活層面,缺乏考量公/私空間定位角色,提出「為雨綢繆」的韌性規劃策略。(2)從政治到社會生活、意識層面間,缺少為雨的設計準則,透過公共空間設計影響私人行動。

為解決上述缺失,韌性規劃設計的定位概念在於: 『彌補現行做法缺失,整合暴雨淹水的挑戰和機會,提供良好的規劃決策環境,重構公/私空間的韌性適應角色。並透過韌性設計連結周邊環境、增加居民交流機會,以理解暴雨淹水需要大眾共同行動』。

13.韌性規劃與設計的定位與關係

1.韌性規劃的建構方向 : 整合暴雨淹水的挑戰和機會,提供良好決策設計環境
因此(A)公部門要結合治水策略與社區防災意識,擬定韌性規劃分區,提出韌性發展策略和設計的連結作法。(B)再者為減少各分區的逕流排水負擔,考量私空間的使用定位,訂定空間改造獎勵。(C)最後透過上述做法提升淹水防災意識,影響私人行動或向公部門自主提案。|

2.韌性設計的建構方向 : 透過公共空間設計,影響私人行動與意識
(a)公部門要重視設計過程中居民互動,增加大眾理解淹水議題的機會。(b)再者為呼應私空間改造與定位,應結合地方生活特質,如廟埕文化或騎樓使用。(c)最後考量居民休憩活動,改善空間設計。


14.永康大灣地區韌性規劃與設計之關係

二、韌性規劃分區與整體發展策略
以大灣治水策略與排水系統為基礎,結合防災意識與社區意願劃為三階段:低地抽水區(崑山里)、低地抽水區/高地排水區(西灣里與西灣舊聚落)、高地排水區(大灣舊聚落)。

1.都市建成環境與排水系統:
整合排水、道路系統以連結各規劃分區,增加居民互動機會。以道路與步行空間為主軸串連各分區公共空間、分擔各區逕流以減緩低地的淹水情形,再者鼓勵私空間提供避雨通行。

2.公共空間的發展策略與定位:
串聯永康大灣地區各分區、提供社區居民交流活動機會、做為韌性設計示範等。在第一階段,崑山國小做為防災避難點,需扮演「教育學習」與「防災避難」的示範角色;第一、二階段,社區公園須重視各分區的「居民社交」與「理解彼此差異」等社會性質;道路與人行道要串連各分區,提升「避難通行」與「滯洪排水」。

3.私人空間的發展策略與定位:
鼓勵私人提供公眾利益、輔助公共空間之串聯、減少都市排水之負擔等角色。騎樓因淹水增高改建而不易通行,要輔助道路提供「避雨通行」與「商住使用」的功能;第二、三階段,廟埕空地需重視各分區的「公眾使用」與「舉辦臨時性活動」的角色;建物屋頂立面能減少大部分暴雨逕流,因此要改進「私人使用」並「鼓勵補助」。


15.永康大灣地區韌性公共空間之整體設計策略

三、韌性設計準則建議
本研究提出六種空間的設計準則建議,以公園與騎樓為例說明建構的邏輯。

1.公園:居民社交與活動
受到周邊住宅區限制及休憩/滯洪機能的衝突,加上居民無障礙與休憩需求,設計需掌握其提供「居民社交」與「理解彼此差異」之社會性質。以下圖原則C舉例,社區公園多為5公頃以下,在公園綠覆率及透水鋪面等設計規範,需面對滯洪機能與居民使用之衝突。因此空間設計要注意引導雨水自然入滲或匯集至公園內可儲留空間,可用草坡/土丘等自然地景取代遊樂區橡膠地墊等。


16.公園設計準則

2.騎樓:避雨通行與商住使用
因淹水增高騎樓地而有不易通行,加上商住停車使用,設計需掌握騎樓提供「避雨通行」與「商住使用」。 以下圖原則B舉例,已建成區騎樓因防洪增高而不利公眾通行,故無法如同臺南市騎樓暢通計畫,兼顧商業需求並規範淨空通行寬度,騎樓的注意事項需考量日常通行避雨、私人商住使用與停車。因此空間設計要注意特定淹水地區之騎樓地,可設計為階梯狀或斜坡等形式、或另訂騎樓增高整平之規範。


17.騎樓設計準則

陸、研究發現與總結
一、研究發現
韌性設計是透過公共空間,影響私人意識與行動的過程。本研究歸納以下發現:

1.歸納韌性與公共空間的發展趨勢,建構韌性規劃與設計的概念框架
回顧韌性戰略歸納出:以公共空間作為地方行動的趨勢,多透過地方空間營造結合生活特質與活動,提升淹水防災意識,影響更多私人行動。以此檢視臺南現行缺失,點出公部門在地方生活與意識行動之間缺少「為雨綢繆」的聯繫關鍵。

2.公共空間定位和使用與時推移,確立永康大灣韌性規劃分區與策略
因應都市建成區的空間體系與治水策略,淹水地區的公共空間定義與使用有別於周邊社區。韌性規劃策略應結合當地治水策略、排水系統及社區防災意識,逐步影響周邊環境。幫助公部門決策時反思,營造良好的設計決策環境。

3.結合地方生活與特質,針對六種空間提出韌性設計思考方向與實踐考量
因應大灣地方生活特質,韌性設計應有不同使用考量與挑戰,如缺少空間分擔滯洪排水、居民休憩與滯洪衝突。因此確立韌性設計結合空間與地方生活,聯繫「人際-環境」的關係。其意義在於設計品質的改善提升,而非滯洪量管理。設計要提取淹水地區與周邊社區的地方生活特質,如崑山里防災行動、西灣里公園休憩與騎樓空地使用、大灣舊聚落的廟埕信仰,依此確立六種空間設計原則。

二、總結
本研究透過韌性設計,重新定義公共空間在暴雨淹水的可能。公共空間不只提供休憩活動的地方,而是隱藏讓我們適應淹水變化,讓社區彼此交流、理解不同地區議環境題的空間。透過設計讓不同角色交流、不斷地累積行動,終會幫助我們的環境有所提升與改變。讓我們為雨綢繆,開始公共空間的韌性行動!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