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單棟住宅獎 首獎山合院

作品

作品名稱山合院

業主李銘煌

地點新北市新店區

用途住宅

層數地上二層


建築

事務所世騰建築設計事務所 SCH Architects

主持人胡世昭建築師

參與者胡世昭、福島宗大

監造

結構峻國聯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施工

建築陸安營造


材料

外牆花岡石、金屬烤漆板、STO

開口鋁窗框、Low-E複層玻璃、金屬門

用途


造價

建築

設計時間2014.01~2015.04

施工時間2016.01~2019.02




建築規劃(對策)

秀岡山莊位於大台北華城範圍內,是距離台北市最近的高級別墅豪宅區之一。位居台北盆地的東南邊方向,居住環境幽靜安寧,因地處盆地上緣氣流較易流通,又與廣闊的山脈相鄰,所以空氣清新,豐富的社區生態伴隨著蟲鳴鳥叫,地衣散布在基地內的原石上。海拔480公尺,氣溫比台北市區涼快約2度攝氏。延著華城路驅車上山會經過二到三道的警衛站,沿途10公里的山路蜿蜒沿途有山林美景相伴。雖有社區公車接駁但班次不密集,大多數山居住戶皆以汽車代步上下山通勤。

業主早期即向開發商承購一戶獨棟別墅供住居使用,為方便兒女就近於康橋學區通學,機緣下決定再將住家對面開發商釋出的素地購入,以待未來家庭成員改變或退休生活之需。

新建住宅為2層樓建築物,無設置屋頂突出物。1F非居室休憩空間-客廳、餐廳、廚房、玄關設計為一層樓高(4.2M),透過低度容積率的開發及微建物量體設計,讓此小品建築能與周遭既有建物與環境共生。

基地臨道路側,除依山坡地專章法規留設1.5米人行步道外,平均退縮距離達8.25米,2部地面層室外停車空間配置於前院地勢較高處,為方便提供停車空間裝卸貨及貨物運輸至屋內的需求,於防火巷側院設置工作坡道通達一樓洗衣間並就近連節室內樓梯。前院以植栽花台、種植喬木綠美化的方式處理,以確保原美式社區無圍籬、友善鄰里及前院分享的精神。

本案依社區管委會斜屋頂設置原則(非當地主管建築機關),為取得與社區內已興建別墅斜屋頂的一致性,委員會堅持我方設置防風型平瓦斜屋頂。然而經過業主、設計單位與管委會三方的積極溝通與對話,最終軟化管委會的無理堅持,隨後將斜屋頂方案擱置,改以於低樓層屋頂版上方設置綠屋頂,執行綠化工程;覆土介質深度達30公分,以利植生。

基地因開發而被覆蓋的綠地(建築面積),將回饋至屋頂面,讓基地的整體綠化率得以提高,使得綠建築指標之一的生物的多樣性得以在屋頂延續,使用者也因平屋頂可及性提升,可善用屋頂面去實踐半農生活的快樂農場。週遭鄰棟(後棟),受惠於這總建築高度控制在7.75米簷高的量體之下,後方建物依然保有原本山景的視覺穿透性,同時也因我們的屋頂面立體綠化帶來了視覺享受;社區重新找到回應10.5米(山坡地建築限高)沿街高度的和諧天際線。

設計概念:山上的微建築

我們試著以「微、弱、輕」的空間設計觀點與語法,在一個熟成且社區意識深化的山區地域涵構,以「環境優先」的空間文本去發展空間形態與構成;當「環境即資源」依山傍水成為真實,建築應成為環境的配角,讓環境孕育出一個能與週遭自然生態能取得共好與平衡的「微 . 建築」。不追求垂直高度的生長,以二層樓取代三層樓;我們以40%的低度容積去對比60%的法容上限。


山與合院

基地被群山環繞著,入春後點綴在遠方山林綠叢間的是梧桐花。我們在山中創生一個「院」稱之為「山合院」,它必需穠纖合度,才能成為自然元素的載體。三合院的開口望向湖對岸的紅瓦屋頂及遠挑後方的山林。合院的中心是光影一池水,映射著建築物的豐富光影表情,雲霧飄渺的院內可以聽見風聲、雨聲及鳥叫聲,院裡面的人是透過天空這個媒介與環境緊緊的連繫著。

生活的場景

環抱合院的出挑簷廊成為室內空間與院落的延伸與中介,簷廊下的空間及大面積的落地橫拉窗將人從室內誘導出來,而發生在簷廊下方的樣態如泡腳池、躺椅、鞦韆及BBQ爐台才是孕育真實生活的場景所在。

漂浮的房子entry+tea house looking pool

建築的「邊與界」是實與虛、封閉與開放、室內與室外的轉換處,在垂直向度外牆板接近地面層的內縮,塑造出一間「漂浮在空中的房子」;如同踢腳板的美學一般,提供了大地與構造物的緩衝帶。一樓樓地板的上抬(95公分)除了讓房子取得內部高外部低的姿態,同時也讓位處山區潮濕多雨的環境下的建物提供一個阻絕地濕氣的方案。別於傳統基礎的向下開挖,讓原本密閉潮濕的筏式基礎直接構築於整平的基地地面之上,因上抬樓地板而裸露基礎的外緣牆上預配通氣口,讓原本密閉潮濕的基礎坑得以進行自然通風對流。

縫補土地與建物

拾級是移動方向的暗示與引導,亦是縫補高程的手段。階、梯是空間與空間的連結與駐足點,在上下層的空間中流動或停留,流動中還能建構出不同的空間氛圍。量體漂浮後的隱退必然存在著動線的接口與癒合,建築物前庭Z形的戶外階梯及依附在建物週邊的坡道或短梯,每一階的腳步都可以蘊藏生活的智慧與預設端景的驚喜,讓這原本僅有連接機能的物件,成為人接近建築中情緒梳理的緩衝。

落瀑的時間存在感

合院右護龍的玻璃盒中是茶屋。一邊望向遠方的秀麗山巒,一邊可觀賞鄰地樹梢上跳舞的五色鳥,而另一邊則是望向合院中間水池的落瀑,無風的時候水池如明鏡一般映射著天空與後方二層樓的家。茶屋裡的日常是有形的「茶藝」和無形的「茶道」,刻意讓茶屋主人面對水池的落瀑而座,石板上刻劃的深溝伴隨著聲響讓水幕激動了起來,而這水流動的音符讓人感受到時間的存在。

生態跳島綠屋頂

版牆結構及反樑至屋頂板上的設計,讓室內看不到樑柱的存在,同時利用突出於屋頂面上的反樑圍塑成可植栽的花圃的邊界。當建築開發行為成為生態與綠地的殺手,從建築立面或屋頂找回失去的綠化面積,是修復生態保育的積極作為。綠屋頂除了能降溫、保濕也提供使用者一個能從事半農的機會,刻意降低屋頂高度的可及性屋頂,人在屋頂找回在地面失去的自然,讓自己也讓鄰居得到環境美化、療癒身心的效果。

空間規劃:入口

省去了多餘的綴飾,「山合院」幾個白色高低錯落盒體的極簡造型格外醒目,在主幹道上就清楚可見,刻意降低彩度、深淺不一的磚石矮牆經過巧妙地垂直分割與錯落,任材質兀自傳述原生的大地粗曠質感,堆疊出豐富變化與層次,有別於週圍渡假別墅磚紅溫潤的大眾色彩。外圍蜿蜒的戶外階梯拾級而上,向路過的人們發出了誠摯邀請。

來到入口外簷廊一眼無法望穿室內!迎來的是一面由木紋磚及金屬壓條交織出來的牆,暗門則隱身在這牆裡面,建築的「內埕」與「外埕」是由這面牆所界定著,同時也是三合院「正身」的外衣。透過天地細長的條窗引自然光源入室,窗外地坪左右鋪面的麥飯石堆界定著訪客在外玄關可停留的範圍。

內玄關

進入內玄關,前景迎來的是合院的「內埕」以遠方的山際線為背,水池中間的視覺焦點是一株斜倚在如鏡水面上的五葉松,大片橫拉的落地窗讓人經驗到剛離開自然卻又重新進入了自然的驚喜,它具體發生在「家裡」,一個「合院擁抱自然的家」。

石皮牆與樓梯

内玄關(正身)是一個空間的節點(node),左側是通往二層樓的臥房單元及設備空間,廊道的盡頭是一座由鋼構面鋪木地板的鏤空樓梯,樓梯右側牆面是一面由室外內庭轉折進入室內的L形石皮厚牆,自然鑿面、進出的紋理藏著石材的結晶體,一片與一片之間設計成斜切的接口,由一樓延展至二樓,頂天立地暗示著上層空間的存在感,同時也讓公共多間多了一份沈穩的雜揉閒適,樓梯下方的閒置空間是廊道盡頭的端景,展示的是一部業主收藏具有童趣的Honda Monkey 50cc機車。  

起居空間

往內玄關的另一側前行,踱過一偶轉角便能來到一間挑高4.2米的起居空間,它是由客廳、餐廳、廚房及中島構成的主空間,為展現空間器度、開闊並延伸空間長軸的視野,在客廳植入了一座人字形柚木皮斜天花板,客廳一角倒吊著一座黑鐵造型火爐,它是客廳的藝術品也是冬天家人蓄暖的所在,藉由高低差的對比與層次,在空間視覺上帶出高挑錯覺,也讓平面空間變得立體有趣。中島上方留著一排長高窗,除增進烹廚空間空氣的對流,同時自然光也透過折射從天花上方漫射下來。

茶屋

業主喜歡品茗、以茶會友,且因工作的關係經常往返於台東與台北兩地,除了在台東鹿野向果農收購水果製成冰棒,也在當地找茶農契作蜜香紅茶,設計起草就特別交待需要安排一間可以實踐家訓並兼顧至親朋友聚會的茶屋。相對於起居空間必需對外保有的私密性,我們把基地內視覺景觀最好的位置留給了茶屋,三邊都是玻璃的落地窗邀請了自然進來。起居空間與茶屋的玄關是由一道挑高的金屬對開橫拉門區劃開來,茶屋的玄關牆面貼覆的是仿古的斑駁紅磚,地面貼的是建築師至景觀石材廠精挑出來的鐵刀石薄板,進入茶屋的玄關古樸況味襲面而來。實木胡桃木茶桌是由六片(3尺*6尺)塌塌米圈圍著,為取得最持久及舒適的座姿,採用下嵌式的設計以免除年長者可能因長時間盤腿所帶來的不適。茶屋主座的方位面向合院的水池落瀑是業主挑選的,主座右側留設泡茶所需的工作平台與水槽,隱身於桌面水平之下。

居室

業主夫妻育有二男一女,女兒仍在學,長男與次男皆已在外工作,家人平常可以相聚時間與機會越來越短暫與不可求。符合業主期望的臥室機能僅有休憩,除了睡覺與沐浴外,全家人要能夠在公領域一起享受家庭生活是業主的期望。臥房設置於起居空間的對側,以合院為中心彼此遙望著,室內動線則是以內玄關廊道相連接;主臥室及主臥廁設置於一樓可以直接到達內院,而小孩房設置於二樓以樓梯通達。二樓臥室浴廁皆設置天窗將光影導入室內,讓原本二層樓住居單元因鄰近防火巷而導致採光面積不足的現象獲得舒解。二樓的廊道是業主生活記錄的展示牆,動靜之間闡述說著休閒生活的精彩。二樓疊蓆和室是男孩們的臥房,也是提供訪客過夜休憩的空間,大片的落地窗外蔥鬱蓊蔚,白天享受晴空山色遼闊無際,夜晚則看盡山巒間不喧鬧的萬家燈火。

簷廊

這棟建物即使室內樓地板面積不盡寬裕,除了相對較為靜態的起居空間外,幾乎每一個節點、每一個空間都有外廊圍繞著內廊的意圖,內外之間是透視的玻璃,外牆的開口虛化不僅是去滿足建築物理需求,而是一場精心佈局的戲碼,赤裸的在視窗裡激起暗下快門的慾望與衝動,即非若即若離,如遠似近般的空間情節,不重複的路徑有如遊園般,提供沿路繞著不同窗口得以觀望家與環境的縮影,於步伐間踏出最長的距離,藉著建築感知這方鄰里,感知與環境共存的靜謐。

圖片及資料提供: 世騰建築設計事務所 SCH Architects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