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House no.1
業主黃聖棋
地點苗栗頭份
用途獨棟住宅
層數地上三層
事務所大林工作室
主持人林佩蓉
參與者林舒婷
監造
結構築偉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陳孔偉
建築陞隆土木包工業
外牆鋼筋混凝土
開口鋁門窗
用途高壓混凝土磚(地坪)、美弧磚(地坪)、木地板(地坪)、混凝土粗磨刷漆(牆面)
建築
設計時間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
施工時間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
長型街屋是一種在台灣都市邊緣及城鎮的住宅類型。典型的街屋住宅,一樓進門是客廳,接續著父母房(或書房)、廁所、餐廳、廚房;二樓為主臥、次臥及神明廳。這些空間經由前院(或臨街面)、天井、後院,來提供自然的日照與空氣對流。這些是順著空間的使用與由公共到私密的動線所產生的。
基地配置圖
各層平面圖
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案的設計核心是由這塊基地最基本的幾何形狀—5米寬、26米長、7 . 7米高的空間開始思考。它的的特徵其實就是很長,因為窄而顯得更長。將公共的空間:客廳、餐廳、廚房為一棟,安排在最前面;將私密的空間:二個附衛浴的臥室為一棟,安排在最後面。換句話說,將前院、天井、後院(空的空間)集中在中間,並利用可關閉或開啟的電動天窗與遮陽裝置,使「空的空間」成立,使其曖昧,讓天井(餐廳)、客廳(前院)、曬衣(後院)能互相共存。如此,不論是行走穿梭在房間與房間之間,或是停留在各個空間中,街屋所謂很長的空間就這樣伴隨這四季的變化,輕輕巧巧地浮現了。
基地為典型長型街屋
建築團隊得獎感言:林佩蓉/大林工作室-主持建築師
工作室的作品大都不溫馴,總是在挑戰不同的邊界,這次是挑戰家的邊界以及材料的選擇等,而根本就是想探索空間的可能性,能得到初選及決選評審團的肯定,對我們是莫大的鼓勵。再來要感謝工作室參與本案的同仁,她們分擔很多奇怪的工作,比如要製作一個往上拉的鐵捲門等。
最後,是我的業主夫婦,他們曾經傳了一張照片給我,是夜間由住宅內部往天空拍了月亮的一張照片。看到的那一刻我覺得這個家的設計初衷--將環境帶到室內,達到了。期待之後他們能有更多的發現,也很感謝他們給我這個機會,能一起完成他們的「家」。
另外,雖然有些奇怪,但最後我想說說建築帶給我的各種快樂的時候。
之一,在別的案子,業主詢問我為何建築物的外觀為何是長這樣時,有委員大約是這麼說:它是為了完成內部空間需求而長出來的建築物,因此它的外觀就是他的statement…那個時候,我有感到快樂。有人能夠替我穿過語言的迷霧,正確地傳達出我們試圖想完成的目標,另一大部分的快樂,是確定了那個設計,不是存在我們的幻想中。
之二,House no.1裝設遮陽系統時,我和業主在為遮陽布、鐵片與電池鐵吸附力的相對位置傷腦筋時,業主的父親默默把遮陽布拉至鐵片的另一側,一個超直接就解決問題的動作,當下我和業主都傻了,開始大笑…業主還說:建築師有唸過書嗎?之類的。
之三,三月中的時候,好不容易抓了空檔跟朋友去了House no. 1看看,有個不算熟的人跟我討論了對地坪的看法。從臨馬路側、到玄關、到客廳、到晒衣場,我們使用了戶外會使用的高壓混泥土磚,並且還原了原來緩緩向上的地形。他覺得客廳下挖放置空調機的地坪,腳踏起來空空的,破壞了原來的身體經驗。我聽了之後,覺得很有趣,真的、很、有、趣。並不是我同意了他的話所以覺得有趣,而是在那個差異點上,我們對建築的認知其實是一樣的:腳所踏的地面:是軟底?是硬底?是空空的?是堅實的?是光滑的?是粗糙的?所選擇的材質是增加了空間的抽象還是具象呢?假如是增加具象,是客廳還是庭園這件事會再改變這一切吧?
之四,House no.1有超越了我在圖紙上的空間想像,真是很幸運哪!
剖面圖
挑空的公共空間透過天窗調節光線
建築前段為公共空間
左至右分別-為洗手台與天窗開關機械;由玄關進入「空」的空間;室內光線主要由天窗引入;夜間光線
業主得獎感言:黃聖棋夫婦
承蒙台灣住宅建築獎評審的厚愛,給予House no.1這份殊榮,這份榮耀是林佩蓉建築師及所有參與的工班相互協作,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的。在執行的這段時間是探索的過程,是付出的過程,是互助的過程,是快樂的過程,更是收穫的過程。其中的過程對於我們來說都是難以忘懷的,為此我們感到很榮幸,心中除了無比的喜悅,但其實更多的是感動,感動我們的付出與表現已經被最大認可與接納。
初次看到House no.1的設計圖紙時,真的讓我們驚艷了,它跳脫了傳統狹長型建築的格局,也照顧到了我們當初的訴求,每個空間一定都要有明亮的自然採光。這個設計對我們來說,不管是接受度還是執行上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執行過程中許多物件因為困難性與複雜性被一些工班及物件公司拒絕,只好自行製作或改良。但我們還是一致的認定就是「它」了。
完工後的某個午後,偶然在訪談潘冀建築師文章中看到這樣一段話:「若能讓人很坦然、自在、親密地凝聚在一起,那就是最好的住宅(家),絕不會是奢華的裝修跟大空間。」對於House no.1自己心中一直有種不知如何形容,但卻又一直想追尋的感覺。直到看到這樣的一段話,瞬間讓我情緒澎湃激昂,我的「家」不就是潘冀建築師所言如此。能在各自獨立的空間自在的做著自己的事,卻又親密的凝聚一起;身在室內卻又好像開放的融入在自然中。最後,感謝所有曾經幫助、支援過我們的朋友,這裡也包括批評我們的朋友,是你們無私的褒貶,讓我們成長進步,在這裡一起說聲:謝謝你們!
建築後段樓梯通往個人領域
室內光線主要由天窗引入
後棟私空間
以霧面玻璃保留私人的臥室空間
圖片提供:大林工作室
攝 影:李易暹攝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