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基地環境而發想出村落的概念,依山傍水,一塊可以當祖厝的好地。
基地位於大平溪與大平窩山的懷抱,野溪、大平溪、古圳三個水脈的交接觸。
若按照原來的法規與市場上的脈絡,這塊地規劃成四十幾戶透天厝才能符合開發的目標。
但在推案的前夕,我們翻案了!將兩塊農地畫為一,將戶數量減少為二十四戶,把最好的那一塊地留了下來,實現了村落的概念,可以自給自足的有機農田。
耕種與工作的平衡,晴耕雨讀。自然與生活的交錯。
節氣的家樹、節氣的家徽、節氣的小名,希望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故事,用植物來提醒你季節的轉動,提醒你時間的更替。
找回古老智慧的美好,導入現代的語彙,不需要機械動力,找回古老村落自然的美好。
環著村散步與基地上六十棵老樹打招呼,也加入一百多棵新朋友一起在土地上生活,希望五年後可以成為一個森林一樣的社區,大平窩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