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03.May.2022
2022 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第二屆學生論文獎─審查會議紀錄
活動訊息


會議時間:2022年2月24日
會議地點: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會議室
整理撰寫:王進坤

評審(依姓名筆劃排列)
彭光輝/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蔡元良/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羅時瑋/羅時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主辦單位代表
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陳聰亨建築師、王進坤秘書長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歐陽駿社長、黃長美總監、吳建旺編輯、莊亦吏編輯




蔡元良:在開始審查前,先確認本屆徵件辦法中投稿資格指的相關系所,請問社會系是否符合?

王進坤:學生論文獎(以下簡稱論文獎)是站在廣義角度,只要是研究與住宅建築議題相關的論文,基本都符合投稿資格,因此針對的是論文內容而非就讀系所。

彭光輝:徵件辦法係以鼓勵學生對住宅建築規劃設計議題進行研究為目的,但是可供住宅研究的議題非常廣泛,因此在評審時我覺得還是需有審查的標準,我自己是設定了四個標準,第一是論文對居住環境的關聯與貢獻,第二是論文對住宅建築的關聯與貢獻,第三是論文對當今住宅建築規劃設計及品質提出解決方向、策略及辦法,第四是對論文寫作的態度與品質。以上提供參考。

羅時瑋:本屆參賽的論文不但質量兼顧且議題多元。而我看論文的標準,首先是有無問題界定,清楚知道自己在研究什麼。其次是文獻回顧,怎麼去定位研究,找到位置去補足前人之缺。再來是方法論,怎麼去思考問題。最後是建立清楚的觀念架構。好的論文必須要有清楚的「問題意識(problematic)」,而這是由研究者自己發展出來,不該由指導老師發給研究者、然後跟著老師給的架構進行。而這屆許多本論文中都能讀到清楚的問題意識,並從中提出解決方向,以才舉辦第二屆來說,成果相當好。

蔡元良:聽兩位評審的意見,本屆二十七本參賽論文直接或間接都在徵件辦法的範疇裡面,因此都符合資格。我自己的標準是兩部分,第一是研究的主題必須環繞在居住環境、住宅規劃的議題上,並且提出看法跟見解,需要有所本。第二則是論文的研究、撰寫及結論的品質。一般建築相關論文,主要分成兩大類,第一種是技術導向的論文,是通過科學數據佐證,不論是電腦模擬或數學運算等,比較偏向科學類的論文。第二種是人文導向的,對建築、居住環境提出非技術性的命題,然後在研究過程裡,透過技術或非技術性的方法,反饋出結果。技術導向的論文,較準確及容易評判;而人文導向的論文則相對困難,不但需要有清楚的議題,而且要尋找適當的方法進行研究,最後除得出結論還需要提出具體建議。舉本屆參賽論文編號002的《從無殼蝸牛到巢運:台灣住宅運動的倡議模式形構與轉化》,研究者從無殼蝸牛運動開始,到台灣住宅政策的調整到現況的發展,雖然不像技術導向論文能有清楚的結論,但也推導出一些頗有創見的觀點。

因此論文研究議題的設定很重要,若議題的設定或研究的方向,前人已做很多研究,或議題太過淺顯,這都導致難以得到創見;這類的論文,應不是大家所期待的。本屆二十七本論文的研究過程相當嚴謹,雖多屬於技術性導向,但較少在後半段能透過設計操作去驗證。

羅時瑋:延續蔡老師的意見,本屆多本論文的研究都很紮實,其中有兩本是研究台灣近代住宅「和室」和「玄關」的變革,就論文研究來說品質很好,但我就在想這能對台灣現在的住宅設計帶來啟發嗎?還有多少設計者會關注這個分類?還有一本論文《微波乾燥法對臺灣木藝用闊葉樹板材之影響》是研究木頭乾燥的方法,內容也很不錯,但就覺得這似是相當特定偏向材料科學研究,似乎不甚符合本獎的期待。

蔡元良:論文研究及撰寫比較不是建築這個領域所擅長的。一般而言,科學、生物,或醫療等領域在探索未知,而且在累積的成果上不斷進行創新。若是企業委託進行的研究,結果若具實用性,就可去申請專利。

羅時瑋:第一屆審查時,我有建議是否將技術導向跟人文導向論文分組,因為兩類論文的議題跟研究方向非常不同,應分成兩組評審更為合適,若採合併審查則仰賴評審互補,會從其論文架構跟研究步驟來審查研究者怎麼從定位、研究到最後的結果。而無殼蝸牛這本論文確實很特別,不僅是因研究者是社會系背景,而是他將無殼蝸牛到今日社會住宅這一路運動跟政策的關係進行爬梳,反應出台灣的住宅問題,敘述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怎麼從街頭抗議到進入體制,透過倡議來影響住宅政策,同時進行反思,為什麼一起革命的夥伴,走進體制內後卻變了方向。經這一路的梳理,剖析台灣住宅政策的發展,當然無法像技術導向論文可以告訴我們下一步該怎麼走,但透過瞭解前面一路整合的各個環節,對未來是有價值的。
 


彭光輝:若從我自己設定的四個標準來審查,無殼蝸牛住宅運動的倡議這本論文就比較無法獲得高分,雖然該論文之文字書寫流暢,資料收集豐富,而且非常用心的花了九年的研究時間,但由於比較偏向住宅社會運動的質性研究,光是要驗證「克勞塞維茲邏輯」的翻轉,就不容易了,而且我擔心這項結論是否符合設定的評審標準:「對當今住宅建築規劃設計及品質提出解決方向、策略及辦法」﹖其次是該論文研究內容對於民間團體的住宅運動有非常精采的時間序列說明,但對於公部門在早期住宅政策的革新與創意部分,比較欠缺相應的重點交代,例如台北市政府在陳水扁市長時代就開始推動的只租不售的「地上權國宅」,可謂目前只租不售「社會住宅」政策的濫觴,論文內並未交代,且論文最後之結論與建議似乎與「需提出住宅規劃設計的具體建議」有些差距。我雖然覺得該論文的寫作從人文觀點探討社會面的住宅訴求的精神,以及對住宅社會運動資料的蒐集與整理是很有價值的,確實是非常好的一本論文,但如就審查的四項標準來看,會是比較吃虧的。

蔡元良:這是一本特別的論文,品質非常好。若從結果來看是一本人文導向的論文,它從社會進程中,擷取其重要的背景,剖析背後因素跟推動的力量,不是關在屋裡靜態的研究。該論文通過相當多的田調,資料蒐集龐大而真實。論文價值也不僅在社會史上,是對台灣住宅建築的根本「居住權」的探討,因居住權會連動影響住宅建築的品質及取得使用。現在政府即便開始推動社會住宅,也不能很快解決這個問題;論文中整理社會運動一路的過程,是能相互對照。有個結論很重要,是過去要經過社會運動,通過運動來影響體制,因而必須依附某個政黨團體,但現在回頭看其實效果不佳,因而退回到運動本質,通過不同管道去跟執政者、在野黨等有能力推動政策者保持良好的關係來倡議,這個策略也是因為當下社會形成的氛圍而能進行。但也因此條件背景而有許多侷限;包括住宅產業占台灣社會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很高,貿然打壓房地產會造成很大的反彈,因此執政者跟在野黨多所顧慮。總之,結論是相當精闢的。

羅時瑋:這本論文透過住宅運動到住宅政策的演變,找到了一個理論來對「克勞塞維茲邏輯」進行思考,而不是硬套幾個既有理論去論證,有掌握到整個發展的變動跟幾個大轉折,再透過社會學的理論去思考和反省。

蔡元良:另外一本論文《德國社會住宅發展與台灣社會住宅問題之研究》,提到台灣過去公有住宅政策是失敗的,因這些公有住宅最後都回到了商業不動產的市場,並說明西方政府的公有住宅政策能成功,在政府持有一定比例的公有住宅,能調節社會的住宅需求。台灣社會奇怪之處在於並不缺乏住宅庫存量,但房價卻越來越高,導致政府有壓力必須去面對居住問題。近年各縣市政府在競選的白皮書上,都會提出社會住宅政策的願景,但是否能成功或帶來影響還有待觀察。但正視這個問題,並探討背後諸多複雜因素是重要的。

彭光輝:透過剛剛的討論,相信評審彼此已有初步的理解,接下來就進行第一輪投票,先抓三分之一也就是每位評審一人九票,依照投票結果再進行討論。

第一輪投票結果 
獲三票論文共兩本
《不同都市型態對冠層熱島之影響狀況探討》
《集合住宅風場與熱舒適性多目的最佳化評估工具之開發》


獲兩票論文共五本
《從無殼蝸牛到巢運:台灣住宅運動的倡議模式形構與轉化》
《德國社會住宅發展與台灣社會住宅問題之研究》
《高層建築量體退縮與天空可視率對環境舒適度之影響》
《台灣垂直集居形態中「自然可及」空間之制度性生產研究》
《從生命週期觀點探討輕建築系統類型之研究》




蔡元良:
本屆有二十七本論文參賽,可以從這屆開始建立給獎的比例,逐步讓這個獎更有制度。

彭光輝:建議除了兩本獲三票的論文,獲兩票論文也得到過半數評審的認同,都具備獲獎資格。由於本屆徵件辦法並未限制得獎的論文件數,是否請主辦單位陳聰亨建築師說明一下看法。

陳聰亨:身為主辦單位成立論文獎的宗旨,是針對當今住宅建築議題及相關領域進行研究,提出專業研究論文,期待能藉此提升國內居住環境及住宅建築品質,因此只要三位評審認為這本論文研究符合宗旨值得鼓勵,我自然是支持的。

羅時瑋:獲三票的論文非常優秀,應該得獎,除獲兩票的論文外,我想為《「為雨綢繆!」永康都市公共空間的韌性設計研究》爭取票數,這個議題是當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近年氣候變遷對全球造成各種災害,論文中研究國外案例,再將其研究應用到台南永康這個易於淹水的區域,是有提出解決方向的。而編號013《台灣垂直集居形態中「自然可及」空間之制度性生產研究》這本,研究的議題同樣是當下主流,包括台中也在積極推動垂直綠化,在法規上有提供獎勵跟放寬,讓開發商願意放資源到這,使建築師能發揮,論文的論辯性很強,從市場面、法規面到植栽技術面,包括維護都有考量,從前面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應該推動垂直綠化,並能轉為公共空間,也舉國內外案例來輔其想法,建議不要透過強制立法而是採跟建商簽定契約承諾,讓這些空間能不計入容積,但必須作為公眾使用,也提醒這個方案因沒有使照可能會造成後續問題,但結論寫了很多,但大多是前面主文未談到的議題,導致支撐性不足,有點像先射箭再畫靶,但整體還是不錯的。編號018《從生命週期觀點探討輕建築系統類型之研究》多是在分析國外的案例,卻未觸及怎麼將這些案例的成果放進台灣,因此我對這本有些疑問。

蔡元良:《從生命週期觀點探討輕建築系統類型之研究》這本論文的工作量很大。台灣節能減碳的口號朗朗上口,但真正在實踐上卻很保守,並未落實。本地相關案例不好找,但不影響論文命題的重要性;整體而言,調查研究跟分析都有做到一定程度。結論確實如羅老師所說,並未提出具體的操作方式,但是有開始就類型學,對構法進行分類,比如管狀、線狀等構造系統。歐美一般建物其實不常用RC構造(Reinforced Concrete鋼筋混凝土),而是採複合式的工法。比如基礎或底層用RC,但牆跟樓板則使用木構造。這是因美國住宅大部分是單棟,集合住宅也約為五至六層樓高,不像台灣多為十幾層樓以上的建物。回到本論文清楚提問,是否所有建築都必須採用RC?因為RC構造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巨大,加上今日面對的缺工問題,成本是不斷在增加。輕構架工法跟材料相對環保節省,是可以推行的方向。

彭光輝:感謝陳建築師用心支持住宅建築規劃設計品質的提升,大家是否同意獲兩票以上的七本論文,可確定贏得本屆論文獎,接下來再從已得一票的論文中討論,看看是否還有可以被鼓勵的,不要有漏網之魚。 



羅時瑋:獲三票的論文確實非常精彩,但由於第一輪的票相當多,每人有九票,我原預排的順位沒到這麼多,因此有些是較倉促決定的,因此我提供另一個角度,就是對獲兩票的論文也提出來討論,確保每本論文的研究是最精彩,而且最符合當下需求,有急迫性的。

蔡元良:作為一個持續舉辦的獎項,評選標準應該被建立,而且兩票跟三票的論文,在議題、書寫及結論上還是有差別,若放在一起都是得獎,反而扁平化了差異。

羅時瑋:我建議只給獲三票的兩本論文獎項,其他五本則給入圍,才能將差別反應出來,而且也會起到鼓勵的作用。

彭光輝:建立評選制度確實重要,而這需來自評審們的共識,但每位評審都有各自著重之處,加上本屆參賽論文非常多元,在第一輪討論時就已有共識,是從寬認定對居住環境、住宅建築之論文品質及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或方向,故只要滿足這幾個廣義要件,都符合得獎資格,若要再從中討論誰更符合,就會牽涉到每本論文議題設定與研究內容細節,以及我們各自對議題優先次序的考量,並不容易。

陳聰亨:主辦單位的態度是站在獲獎論文應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若未提出就不在鼓勵的範疇內,但論文獎目前才成立兩屆,為推廣跟鼓勵是該從廣義上審查,但若回到本獎的核心理念,仍應以聚焦在住宅建築範疇並且提出具體解決方法跟策略的研究為主。但主辦單位尊重評審的決議,若三位覺得這本論文研究非常精彩,還是應予以鼓勵。

王進坤:經過第二輪的討論,接下來是進行投票?還是聚焦在第一輪的投票結果,針對得票的論文進行討論,來決定增加或減少得獎作品?

彭光輝:尊重主辦單位的鼓勵態度,我建議七本論文獲獎之外,我們可再從已獲得一票的論文中,看看是否還有值得鼓勵的,也可拉進來獲獎名單,多鼓勵這些優秀的研究者。比如說羅老師剛剛提及的「為雨綢繆!」這本論文,研究議題跟書寫內容都非常的精彩,但我在開始審查時是覺得有點偏離住宅建築議題,因此並未投給它,若我們有共識從廣義範疇進行評審,那我要支持這本論文而再投贊成票。

蔡元良:我也在考慮是否勾選「為雨綢繆!」這本論文,原因跟彭老師想的一樣,太過偏向水的議題,但若已有共識,那我也支持投它一票。

彭光輝:依照目前討論的過程,是否就不再進行第二輪投票,如同進坤兄所提的第二方案,由每位評審對得一票的論文再提出是否有值得推薦的理由,來爭取另外兩位評審的支持,若獲得支持就納入得獎論文裡面。

此建議獲得蔡元良及羅時瑋兩位評審同意

蔡元良:編號011的《從臺日住宅型式演變探討玄關空間變容之研究》是在談台灣日式住宅玄關的變異發展。從設計實務上來看,住宅建築在內外銜接的介面上,需要一個轉換的空間,這不管是在西式、中式或日式建築上都很重要,而玄關扮演的就是這個角色。這本論文花了許多心力在探討這個空間的生成及歷程,而且最後也提出建議,闡述玄關在現代住宅裡的重要性。

彭光輝:我同意,這本確實也寫得很好,我願意再投一票。 

羅時瑋:這本論文是寫的相當不錯,玄關確實是很重要的空間,因此願意投一票。依照主辦單位表現的態度跟氣度,相信論文獎會越辦越盛大,我有個建議,應在得獎論文中分出名次,比如本屆獲得三票的兩本論文應該被突顯,來鼓勵研究者的投入。 

增加兩本論文獲得本屆論文獎
《「為雨綢繆!」永康都市公共空間的韌性設計研究》
《從臺日住宅型式演變探討玄關空間變容之研究》




王進坤:
若回到本屆徵件辦法,是沒有限制得獎論文的數量,也沒有限制得獎的名稱,但獎金是規範為三萬元新台幣(含稅),這是固定不能額外增加跟減少的。

羅時瑋: 我建議獎金一樣,只在獎項名稱做區隔,在獎牌上增加兩字「特優」,以示鼓勵。

蔡元良:若從目前討論結果來看,加上剛剛獲得第二輪同意的兩本論文,本屆共有九本獲獎,但因為這個結果是經過三位評審兩輪討論後才做出的決議,因此必須將過程詳細的說明。本屆二十七本論文參賽,九篇論文剛好是三分之一,因此我建議特優是否也增加為三本,當然前提是第三本論文必須同樣優秀,才具備這個資格。

王進坤:由於母獎「台灣住宅建築獎」的獎項名稱是訂為首獎、佳作及入選獎三項,建議論文獎也比照辦理,統一獎項名稱。 

羅時瑋:由於徵件辦法上面並未說明,若貿然用首獎跟佳作獎,會有點太突兀,我建議用「特優」跟「得獎」來區隔。 

彭光輝:我附議羅老師的提醒,確實徵件辦法上並未詳述首獎佳作的區隔,因此本屆可以考慮用「特優」跟「得獎」較為適切。

羅時瑋:剛蔡老師建議在特優上增加一本,我也支持,第一屆得獎論文《閾限聚落到都市社區—洲美開發安置歷程研究》同樣是偏向人文導向,並未如技術性論文提出實質解決辦法,若每屆都能有一篇人文導向的論文得獎,這是個很不錯的傳統,因此建議讓《從無殼蝸牛到巢運:台灣住宅運動的倡議模式形構與轉化》這篇論文得到特優。

彭光輝:接續羅老師的建議,我支持讓無殼蝸牛住宅運動的倡議這本論文得到特優。在會議開始,我曾提到是因為我考量審查的標準比較強調要提出實質解決的策略與辦法,因此沒有投它。若依照我們討論之後的廣義認定共識,因為這本論文的寫作品質很好,而且具有人文關懷的社會住宅議題,也很能獲的讀者共鳴,我願意回過頭來支持這本論文列入特優,以鼓勵學生走入社會關心社會議題的研究論文。

蔡元良:感謝兩位老師的附議,讓本屆得獎論文呈現的結果非常多元,議題也跟著時代脈動,來開展另一個向度的討論。

王進坤:感謝本屆三位評審的用心,第二屆學生論文獎共有九本論文獲獎,其中三本論文獲得「特優」,本屆學生論文獎的審查就到此告一段落,再次感謝每位評審。 




文稿撰寫:王進坤/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秘書長
攝  影:吳建旺/《台灣建築》編輯


【延伸報導】
>展現多元議題貼近社會脈動/第二屆學生論文獎頒獎典禮
https://traa.com.tw/Event/News/220

>第二屆學生論文獎獲獎名單出爐 九本論文贏得肯定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217

>第一屆學生論文獎 獲獎論文名單公告
https://traa.com.tw/Event/News/120

>第一屆學生論文獎得獎論文─小論文
https://traa.com.tw/Paper/AwardList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