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時間:2022年3月4日
會議地點:台北市犇亞國際會議中心會議室
整理撰寫:王進坤
決選評審
主 席
潘 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主持建築師
評 審(以下依姓名筆劃排列)
平 路/作家
成英姝/作家
林舜龍/達達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張景堯/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張麗莉/中華民國不動產協進會理事長
張鐵志/VERSE 創辦人、社長
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楊惠姍/琉璃工房創辦人、藝術總監
龍應台/作家
主辦單位參與人員
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陳聰亨建築師、許義明建築師、王進坤秘書長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歐陽駿社長、黃長美總監、吳建旺編輯、莊亦吏編輯
註:本屆決選評審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主持建築師林友寒,因COVID-19疫情影響滯留於德國,故無法如期返台進行本屆決選現勘及第二次決選審查投票。
潘 冀:為確保議事流程順暢,是否第一輪單棟跟集合先不分類,十一件作品每位評審投三票,以覺得這件作品設計有達到設計者的目標,同時也獲得你肯定的,透過這一輪投票來看我們對得獎作品是否有共識,若投票結果彼此相近,就可以聚焦討論,落差若很大也能就個案進行深入的討論。依照這次投票結果,再來討論是不是分開投票,各位覺得是否可以?
決選評審們同意進行第一輪合併投票,每位評審一人三票。
潘 冀:這個投票結果,感覺大家的共識滿高的,主要集中在五件作品,其中有三件已經過半數,尤其是第一階段決選差點被刷掉的「A-026 House no.1」獲得了六票,還好沒有變成遺珠,接下來就請大家對投票結果進行討論。
成英姝:我想替「共居之家」拉拉票,這個案子的特殊性是採用出租的方式,租客大多為年輕人,我想強調一件事情,就是年輕世代對於家庭跟生活的思維與上一個世代不同,我們常常認為居住應該要注意跟滿足的事情,對他們可能都不重要,比如垂直移動的便利性、安全性等,反而有可能成為他們特別喜歡的地方。現勘時有許多租客都分享了自己住在這裡的原因跟感受,而他們分享的事情也是打動我的地方。我從「共居之家」中看到一種新的可能,那是另外一種思維、美學與生活型態,符合這個世代人想要的生活態度,認為居住在這裡可以展現他要的態度跟某種精神性。網路上流傳一個名言「如果全世界都能夠理解你,那你得平庸成什麼樣」。所以有些房子並沒有要投所有的人的喜好,而是只想展現給某部分有個性的人看,這個是我覺得本屆住宅獎審查時可以考慮的一個環節,建築的設計跟美學應該要包含這個部分。
張景堯:我對「共居之家」的意見跟成英姝老師幾乎一樣,年輕族群的喜好應該被看見,而且這件作品的設計精準度很高,滿足了年輕族群的需求跟喜好。另外其藉由設計跟構造,讓建築的開口能夠呼應周遭環境,值得被鼓勵,小住宅要能夠讓業主、結構技師、機電等願意接受這個想法,非常的不容易。
平 路:我也想為「共居之家」補充幾個想法,台灣的城市景觀比較凌亂破碎,但這個案子卻把它轉為其建築內的獨特風景,這是非常可貴的創意。再來是對於「家」提出一個新的思考,讓人可以重新思考家人的關係,過去會單單以血緣倫理定義「家人」,然而,在這棟住宅中每戶租客彼此關係獨立卻又相對緊密,他們多元的生活樣貌因為對居住條件(相似)的想像展現特別的協調性,這份對居住條件與想像的協調性,經由出入家門的頻繁相遇,如果頻率相合,他們就是廣義的「家人」。這樣的共居空間,無形中解構了傳統家室的封閉性,或者說,在思維上,讓「家」更寬廣的可能性因而被打開。
張鐵志:我對這個作品的感情有點複雜,一方面很認同幾位評審的觀察,我也喜歡這個作品坐落在台灣狹窄街道裡扮演的角色,但另一方面我又對這個空間的居住舒適性有點遲疑。不過,這些租客並不年輕也都有三十多以上了,其中一位我認識,他的經濟能力不差,有能力可以租面積更大、區位更好的房子,但卻選擇住在這裡,故想說明這裡的魅力。現勘時他們也分享會住這裡是因感覺很潮、很酷,這確實值得我們去關注。
張麗莉:第一輪投票票數太少,因此只能取捨了。我也認同此案提出的概念,不是迎合市場而是鎖定特別客群的需求去設計與建造,尤其在巷弄裡相當窄的基地,可以塑造一棟建築,一定是克服相當多的困難,值得被鼓勵。
張景堯:我想為半畝塘說幾句話,半畝塘有一個很強的對於生態與人文生活信仰跟理念,整個公司透過各個專業團隊努力去實踐這個理念,並且發展出節氣建築的論述跟研究,對營造一個天人共好的居住環境的抱負與理想,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楊惠姍:因為每人只有三票真的有限,所以我比較從對於社會與大環境有所貢獻的角度去思考;因此我很敬佩半畝塘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在參訪「樸山村」跟「若蒔山」時,理解江建築師對生態環境狂熱的投入讓人很感動!我覺得住宅獎應該提倡環境永續的價值。但相對於「樸山村」,我更欣賞「若蒔山」,因為「樸山村」是位在郊區山林中,自然資源相對較多,而「若蒔山」則是在人造的城市中導入自然資源、創造生態環境,很不容易,非常的動人。都市應該有更多這樣的心態與生態的建築投入,可以帶動影響城市環境的改變與提升。
「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同樣關注此議題,將雨水回收、太陽能等納入設計,並且提出預鑄工法模組化來加快施工速度,減少資源浪費,也應該鼓勵推動。
彭揚凱:過去台灣住宅多是以購買為主,但本屆住宅獎出現一種住宅類型,也就是租賃住宅,包括「共居之家」、「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及社會住宅等,我認為這是很好的趨勢。「共居之家」透過租賃的方式聚集對居住有共同想法者,是頗動人深刻,但若回到建築設計上則有點過於用力,對城市與街道的回應,也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在這麼窄小的樓梯中,要能夠發生交流是困難的。至於「House no.1」我也非常喜歡它的空間感,但這個案子涉及建築法規的灰色地帶,將原本應開放的空間置放於基地的中間,透過可遙控開闔的電動天窗與遮陽裝置營造中庭氛圍,整體空間雖然動人,而且也對長型街屋提出一個有趣的解法,但這是否會有爭議?另外其他有幾件作品是興建在農地基地上,應該做農舍使用,但最後都變成為住宅。我承認,確實台灣現行的建築法規有些不合理,但作為住宅獎頒給遊走在邊緣地帶的作品,是否會變相鼓勵大家往這邊去?
林舜龍:我建議要先回到住宅獎的核心價值,在徵件辦法上有註明,是鼓勵對台灣住宅建築設計與居住行為有根本性思考,和對現況提出具有前瞻性與突破性之貢獻的作品。會提這個是因為十一件作品都很美也很棒,但是我們必須告訴大眾這些作品是因為符合哪些價值,故獲得獎項鼓勵,透過住宅獎進行宣示,展現核心價值。站在這個基礎上,差點變成遺珠的「House no.1」真的很動人,我認為好的作品就是該突破限制,而住宅也應該能突破過度僵化的法律。這個作品位於苗栗鄉間的街道上,外部運用與鄰里關係相同的語彙如鐵捲門,但卻經過設計轉化呈現特殊的表情,但又與街景相融不違和,內部的空間則是大膽突破了我的想像。我在現場也跟業主有交流,他本身是做鷹架工程的,如果未來多一點業主能夠理解這個價值,相信台灣的街道景觀會不一樣。
「共居之家」讓我很掙扎,因此後來我把票投給「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因為這個案子提出很高的理想,包括建材回收銀行、租賃家具等等,雖然現場建築師跟業主也坦白說目前後端系統還不是很完善,但跨出這一步很重要,期待政府的政策可以延續和支持,並帶動周邊產業一起加入運作。
同樣關注於生態環境的「樸山村」,在初選時我有投票給它,但現勘之後我就改變主意沒有繼續支持,原因來自半畝塘提倡的改善生態還是侷限在自己的住宅開發內,比如用心復育的魚,最後有回到自然嗎?還是停留在購買房子的居住者身上,就如同日本錦鯉是被養育作為觀賞用的,加上其房價高昂,一般大眾是享受不到的,但他們長期投入心力去研究、實踐,很令人敬佩,但若成果只侷限在有資源者的聚落裡面就很可惜。再來我認為好的住宅,是能透過建築跟空間來建立很好的關係,比如澎湖的「家+庭─現代家族三合院」除用心在處理住宅建築本身內與外的關係,業主還願意將影響放到基地外,建立一個公共的公車亭,讓等候公車者可以休憩,透過公車把這個家庭的溫暖帶到每一站,這是值得去讚揚的精神。
龍應台:接續林老師的建議,我也在思考透過住宅獎要向社會傳達怎樣的訊息,這讓我很苦惱,主要是因為每棟建築的使用者、造價、地段都不一樣,該怎麼比較?所以我給自己設置了幾個標準,也就是,第一,在既有限制的先決條件下建築師做出了多大的突破?第二,建築給居住者帶來多大的幸福感?第三,作品有多大的前瞻性?我是在這三個標準下評分作品。澎湖的「家+庭─獨棟住宅打造的現代家族三合院」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在離島有限的資源跟營造技術上,其所打造的細節卻都有到位,並且在處理兩棟與中庭空間的關係上,透過設計避免兩棟視覺的干擾,同時享有充足的陽光和通風,讓兩個家庭既有親密感又有隱私距離,對使用者的貼心很明顯。「House no.1」也是如此,可以想像在苗栗街區的長型街屋上,建築師跟業主有非常緊密的討論,讓業主願意接受這樣不同的居住方式,我相信一定會有很多鄰居跟朋友會跟業主說房子不能這樣設計,但他就是接受了建築師的設計,最後完成的空間感非常動人。必須說我在「樸山村」跟「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兩個案子中糾結很久,最後我把票投給「樸山村」,因為雖是建立在一個已經很不錯的環境裡,但建築師對於環境跟生態永續重視的程度令人敬佩,並且完成度非常高,若是把這個觀念推廣給每一個人,對整體社會居住環境將帶來改變。
同時,若是我能多投一票,我百分之百接受「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的理念。
潘 冀:由於我是主席,理論上不該表達太多意見,但每位評審都已經發表完後,我還是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各位。剛剛彭秘書長提醒遊走法規的灰色地帶,其實我們很難去判斷是否有違規,但「House no.1」確實提出一個對長型街屋有趣的解法,創造很好的空間品質,過去政府也透過很多種獎勵條款,比如在迪化街設置特定計畫區,希望改變長型街屋提供良好的居住品質,所以我呼應前面幾位評審的想法,若現行建築法規本身就有不健全之處,就該去修改來符合現行需求,我時常覺得是台灣建築法律不願意去面對現實。
成英姝:「House no.1」也是我心中覺得很棒的作品,現勘時我就在想若能回到小時候,真想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它提供了一個非常開闊的環境,抬頭就可以看到天空,業主的小孩在這樣環境中長大,就算成年離開家,一定會記得在這棟房子裡度過的時光。
林舜龍:針對幸福感這件事情,我有一些想法,因為時代不一樣,對幸福的感覺也會不同,而且我們不是屋主,也不是屋主的小孩,因此只能用想像的方式去揣摩,因此還是要回到現場我們看到的樣貌,跟完工的建築品質來判斷,會比較客觀一些。
平 路:幸福感也很難應用在集合住宅類,比如說「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業主為台糖,但並不是由台糖在使用,目前是出租給台積電員工當作宿舍,在現勘時並未聆聽到居住者對整個園區的感受,也就是說業主台糖雖然很滿意,不代表使用者使用得開心,若依此當作幸福感來評分,會有些強作解人。
張麗莉:幸福感應只是評分標準的之一,還會有其他考量的項目。若是針對建築的挑戰跟啟發,我就不會拿幸福感當作審查標準,若以「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為例,我對循環經濟這個訴求是認同的,在國外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台灣現在開始推動雖然有點晚,但是應該要跟上,應該站在鼓勵的角度切入,讓建築相關行業跟進學習,雖然路還很長但只要開始就有機會。
彭揚凱:「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在規劃階段時,我曾去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聽過簡報,瞭解他們對園區的想法,原本是要規劃為生態聚落,出租給認同這個理念跟環境的人來居住使用,但由於政府政策及業主台糖也不斷在調整,最後更改很多規劃跟理念,比如一開始並不是要變成宿舍,因此有規劃居民自己照顧種植的菜圃和養蜂,但政策一改為將整個園區出租給台積電使用,這些理念也就沒辦法實踐。現在出租宿舍也只是一個階段,希望等租期到了之後,台糖會收回重新對外招租,吸引認同這個理念的人前來居住。台糖沙崙案跟半畝塘都關注生態、推動環境永續,雖實踐的方式非常不同,但都值得關注鼓勵。
張麗莉:這幾年由於房價高漲,社會開始訴求居住正義,政府也在積極推動如社會住宅等,當國營企業如台糖也開始響應推動出租住宅,來解決年輕人跟社會弱勢者居住問題,同時也可以引進國際上新的技術跟觀念,我個人很期待。我覺得半畝塘跟台糖沙崙案都具備住宅獎的核心理念,也就是找尋具前瞻性的作品,雖然各自手法不同,一個是在老祖宗的智慧裡找方向,透過節氣的精神來克服環境問題,台糖沙崙案則是透過新技術跟新的觀念制度,藉此達到永續發展,不論哪一個方向都值得被鼓勵。但半畝塘的作法其成本較為高昂,只能從金字塔頂端開始推動,沙崙案則需要仰賴政策面去支持。
潘 冀:知道台糖沙崙案這個項目有一兩年的時間,當時聆聽九典的簡報理解他們的想法後,我就非常期待,因為跟建築相關的建造行為就消耗地球三分之一的資源,建造的時候浪費資源,拆除的時候也浪費資源,因此只要能降低消耗都應該支持,雖然目前本案提出的循環經濟概念還不夠成熟,卻是必須努力的方向。現勘時才知道台糖竟把整個園區出租給台積電當作宿舍使用,雖是最容易的管理方式,卻也是便宜行事的作法,非常的可惜。但不論現況如何,我還是給予台糖肯定,願意踏出這一步,期待有更多企業機構願意採用這種方式來建造,相信地球環境會因此慢慢地改變。若將半畝塘的兩件作品來比較,我個人比較支持「若蒔山」,因為它坐落在城市中,面對的課題相比坐落於郊區山林的「樸山村」重要。「若蒔山」是將綠意引進城市,這點比在環境較好的自然中打造聚落更為重要。我很佩服半畝塘江文淵建築師的雄心壯志跟投入,不但擔任建築師,也身兼開發商、營造廠及社區管理者的角色,這些條件加總起來就如同中世紀的建築師,是全知、全能的,一個人就可以滿足業主的需求,這在現代專業化的分工下很不容易,但也因此導致其他集合住宅建築很難與半畝塘的作品比較。「若蒔山」為半畝塘在竹北高層集合住宅「若山」系列的第三棟,相較於前面兩棟,「若蒔山」有所突破,也做得更好。經過第一輪的充分討論後,我們就進行第二輪投票,仍為不分類每人四票。
評審們同意進行第二輪投票,不分類一人四票。
潘 冀:依照投票結果,大家的共識很高,單棟有三件作品得票過半數,集合住宅類則集中在兩件作品上。接下來是否我們就聚焦這五件作品進行投票,各位覺得是該分類或不分類進行投票,來選出首獎呢?
彭揚凱:徵件辦法中是分成兩個類別,所以我覺得還是應分成兩類,各自選出首獎,比較符合徵件的辦法。
張麗莉:我也建議分成兩個類別,各自投票選出首獎跟佳作以符合徵件辦法。且單棟住宅跟集合住宅面對的條件差異是滿大的,而且也對各類別建築工作者和業主更有意義,商業市場中集合住宅要能夠具公益性、社會性並不容易,因為站在商業的立場還是會以營利為目的,不太可能與政府或國營企業推動的社會住宅來比較,但這個類別卻是台灣住宅類型的最大宗,也同樣需要被關照和鼓勵。
張景堯:我覺得公共性跟商業性兩者其實不衝突,主辦單位成立住宅獎時有清楚的核心價值,再來商業建築其實有許多管道可以被鼓勵,包括國家卓越建設獎、中華建築金石獎等,因此不需要為鼓勵商業建築而去改變立場和觀點。
評審經討論後,決議分為單棟住宅及集合住宅兩類,各自進行投票選出首獎及佳作。
潘 冀:第三輪投票是要從這五件作品中選出各類別的首獎,因是要選出本屆最棒的住宅,因此每位評審於各類只有一票投給你心中的首獎。
潘 冀:投票結果出爐,各位評審是否同意,本屆住宅獎單棟住宅類的首獎就頒給「家+庭─現代家族三合院」,佳作獎則由「共居之家」及「House no.1」贏得。集合住宅類首獎頒給「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佳作獎則由「若蒔山」贏得。
評審們一致同意,本屆住宅獎結果出爐。
潘 冀:接下來我想請每位評審自由發表兩件首獎作品獲獎的原因。
龍應台:「家+庭─獨棟住宅打造的現代家族三合院」位於離島澎湖,島上環境東北季風強烈,自然景觀較為荒蕪,營建資源也相對本島匱乏,建築師卻克服種種困難,打造出一棟符合澎湖環境,也充分滿足使用者的住宅。我在這棟住宅中看到三個呼應,第一是呼應外在環境,用建築量體的變化跟色彩,回應較為荒蕪的環境,並且克服強烈的東北季風。第二是兩棟建築之間的呼應,不但保有各自的獨立跟隱私,但又彼此呼應,有些像姊弟之間面對面的凝視。第三是室內空間、動線的彼此呼應,包括樓上跟樓下、客廳跟廚房、廚房跟起居、起居跟書房的呼應,空間流動性非常好,因此是我心中的首獎。
彭揚凱:「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得到首獎,第一個原因是在類型上的回應,有異於政府的社會住宅跟市場小房東出租住宅的一種新型態的租賃住宅,而這應該會慢慢變為台灣住宅的一種風景。第二是具備前瞻性,提出循環經濟系統的架構,採用模組化系統建造,嘗試建材回收銀行、家具租賃等,雖然後端支援系統與未來營運尚待考驗,卻是很重要的一步。
潘 冀:對「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我有一點想補充,確實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團隊很認真,設計也非常精采,但因為台糖的便宜行事將整個園區租給台積電,違背了原本的設計跟經營理念,因此讓循環經濟的概念因而打了折扣,非常可惜。
張麗莉:「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除了循環經濟跟租賃系統之外,採用的工廠預鑄模組化工法,若能全面推動可以解決台灣正面臨的缺工問題,而且可以控制營造成本跟精準度,這會是解決建築營造問題的一個趨勢。
陳聰亨:感謝各位評審的全程參與,從書面審查到全台走透透的現勘,到最終的決選會議的審查,感謝各位為台灣住宅界提升的貢獻。
文稿整理:王進坤/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秘書長
攝 影:朱逸文/OS Studio 原間影像
【延伸報導】
>決選第一階段審查會議紀錄─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224
>2022 第二屆學生論文獎─審查會議紀錄
https://traa.com.tw/Event/News/222
>提倡環境永續、居住幸福感,提升台灣的文明成績單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221
>展現多元議題貼近社會脈動/第二屆學生論文獎頒獎典禮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220
>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得獎名單出爐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218
>歷屆學生論文獎得獎論文─小論文
https://traa.com.tw/Paper/AwardList
>歷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得獎作品
https://www.traa.com.tw/Project/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