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曾光宗

住宅設計的迷思與挑戰

雖然從「住宅」的單元面積來看,與其他建築類型相較其實不大,但是住宅是一個家庭或是一個人,一輩子或一段期間內安身立命的場所,其意義極為重大。另外由於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有著緊密的關係,而其中容納家庭的「住宅」正是位處於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連結位置;這些都在在顯示著「住宅」的重要性。

這次很榮幸地可以參加「2018 TRAA第六屆台灣住宅建築獎」的評審,過程中除了看到各建築師或設計師書面的設計成果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親自參訪其中十七件作品,與建築師或設計師、開發商或業主、甚至是正居住其中的使用者碰面與討論。這種經驗十分珍貴且難得,讓我們可以深入地了解到各住宅作品的精隨。而歷經資料審閱與現地會勘,以及頻繁地熱烈討論後,針對這次參選的住宅作品所呈現的某些「集體性格」論述如下。

「外向」與「內向」的平衡
住宅設計包含了「外向」與「內向」的兩種必要思維;其中「外向性」係指住宅面對周邊環境的態度,或是從外部看這住宅的樣貌,此時著重著住宅與外部環境的關係。相對地,「內向性」係指住宅與居住其中的使用者的關係,或是從居住者的角度來看住宅,這時則強調著住宅與「生活型態」或「居住模式」的關係。這次參與評選,我個人會以這兩種思維作為評價基準。
雖然通常住宅與「私密性」有著強烈的關聯性,但是如果過度強調私密性,進而形成一座住宅的「堡壘」的話,其不僅僅隔絕了居住者與社會的關係,而且對於外部環境而言,也可說是不友善的。因此如何在住宅設計中取得「外向」與「內向」的平衡,應是十分重要的關鍵,而這正挑戰著建築師或設計師的設計能力。

思考居住性與生活型態之意識貧乏
在審閱書面資料時,我一定會先看住宅的平面圖,因為這是反映居住者的「生活型態」或「居住模式」之最重要且絕對必要的設計成果;亦即前述的「內向性」。可是令人驚訝地,非常多的住宅作品將平面圖縮得很小(甚至有一兩件作品,沒有平面圖!!)且不畫家具,僅用編號來說明室內空間,住宅平面圖似乎只是作為「圖例」的功能而已。相對地,大廳、公共設施、戶外景觀等的相片則極為精緻且數量眾多,好像遺忘了居住者及其生活的存在。
通常討論到「生活型態」時,單棟住宅可能較佔優勢,因為有了具體的使用者。相對地,集合住宅可能就比較困難,因為住戶未定,致使大多以制式的「標準平面」,或是不設計隔間的「開放平面」,讓居住者搬進去後自己去隔間。
然而,集合住宅真的比較困難嗎?其實未必如此。由於集合住宅有著單棟住宅所沒有的「集居性」(即很多人共同居住在一起之意),而其深深受到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例如人口結構改變下,家庭的組成開始產生變化等。因此集合住宅的平面圖,通常就是發揮設計力的關鍵之處,更是反映建築師或設計師對於社會環境變遷之敏感度的最佳成果。致使建築師或設計師如認真地將此議題視為設計條件並加以探討的話,應該很容易與其他集合住宅的差異性凸顯出來,且會帶領出未來的新方向;這類的集合住宅作品,在國外已有許多優良案例可參考。

「格柵美學」的迷思與濫用
不論單棟住宅、透天住宅、或集合住宅,近年來以格柵作為立面設計手法之作品數量極多,顯示「格柵美學」似乎已成為了台灣住宅設計之共同性的美學觀,或是「標準設計手法」。
一般而言,以「格柵」作為住宅與外部環境的介面,確實可以產生良好的中介效果,一方面可以確保室內(特別是臥室)的私密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軟化建築立面,產生虛實的視覺景觀。
然而在這次的參選作品中,「格柵美學」彷彿被無意識地大量地濫用。具體的例子就是,住宅正面面對著極為良好的自然景觀,且再對面的建築大多被遮蔽,無法直視過來,然而建築師或設計師仍很制式地以格柵來面對綠意。再如,有些集合住宅因各種容積獎勵,成為了超高層集合住宅,周圍一定高度以上已經不會再有其他建築物出現,但是建築師或設計師仍然使用格柵作為立面元素,此不僅僅遮蔽近景,連壯麗的遠山都一併排除,無法從室內直接外眺。這些都是不考慮基地環境,濫用「格柵美學」的錯誤案例。

住宅的「封建性」
在這次的參選作品之中,有一兩棟極為奢華的集合住宅入選。原本帶著期望想要一睹「豪宅」的設計為何,然而一到現場之後,卻充滿著失望感。
雖然開發單位極盡所能想要表現該住宅的特色,但是從高聳的圍牆一進入到人工化的自然庭園,再進入到金碧輝煌的大廳,以及如同展示空間般的公共設施時,一股「階級意識」的氣氛直衝而來,所有的設計皆呈現出「財富的堆積感」,完全沒有日常生活中的隨意與親切感覺。
接著上樓進入住宅,雖然各空間極為寬敞且配備豪華,同時也都有良好的採光,然而如同前述「格柵美學」的誤用一般,客廳的外側陽台佈滿了格柵,之後在陽台上再設計了人工植栽,這時居住者觀賞的不是大自然的外部,而是刻意塑造且維持不易的人工造景。
從集合住宅面對外部的強烈圍塑感,到住宅室內的自我封閉感,這類的「豪宅」似乎成為了「封建」的代名詞,完全與戰後各國許多建築師極力想要排除住宅的「封建性」之思潮背道而馳;然而最諷刺地的是,那些謬誤都是居住者要用極高的代價去買來的。

住宅設計的挑戰
有些住宅作品規模很小,但蘊含著深遠的熱情與智慧;相對地,有些住宅作品乍看極具設計感,但內容極為貧乏。致使住宅設計看似單純,但實際上卻充滿著各種挑戰。從國內外出色的住宅案例來看,對於勇於接受挑戰的建築師或設計師而言,「住宅」會是很好的設計對象,更是實踐個人理念的最佳所在。






2018/04/18

決選評審訪談影片─ 曾光宗


Professional
Jury專業的評審委員會

評審委員會成員是一群由建築界的相關專業人士所組成,包含了建築師、學者及開發商等等,讓住宅建築獎可以擁有多元的視野與觀點。






View all
  • 林長勳

  • 張裕能

  • 曾光宗

  • 邱文傑

  • 葉熾仁

  • 闕河彬

  • 伊萊恩

  • 朱弘楠

  • 許華山

  • 吳思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