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簡介】
當永續綠建築發展至今,下一步該當如何?面對2050淨零碳排放目標,極端氣候及都市暖化效應日益嚴重,循環經濟似是走向永續的最後一塊拼圖。以終為始的生物智慧設計思考,從規劃設計、施工營造,到使用維護管理,透過循環經濟設計理念,再生能源利用、創新策略實踐,嘗試發展出可面對未來環境、氣候、經濟、社會及「以人為本」的永續載體。
時間:2022年7月29日19:00至21:00
地點: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主講人:林章鍊/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與談人: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陳聰亨/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主持既撰稿: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籌備處) 秘書長
逐字稿整理:朱昉
(以下皆用姓式作為簡稱)
本次對談完整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xuJ3D_RN40
彭揚凱:照目前趨勢,政府將會興建大量的社會住宅,九典也參與許多社會住宅的設計,請問永續建築、循環經濟的這個系統,有可能應用到社會住宅嗎?
林章鍊:當初在松山區健康公共住宅規劃階段,九典即導入模矩化設計及社區共享概念,但執行層面仍有諸多挑戰,必須克服技術性及成本問題,規劃過程中與業主共同討論各種可行性,如租客只需一卡皮箱即可入住,家具及家電則由政府統一與各廠商簽訂租賃合約,由廠商進行維修及替換,但因涉及房屋產權、所有權及後續維管問題,以及市場租賃機制還未成熟而未能整體推動,但未來是有機會的。永續建築跟循環經濟的理念最終尚須考量商業模式,租賃系統裡主要考量的是設施設備回收後的殘餘價值該如何計算?租賃市場尚未健全,廠商可能需要足夠的空間儲藏備品或修繕零組件,這些額外的成本會讓廠商怯步,但若持續推動,當達到市場規模後相信門檻就會降低,也會讓製造商去努力優化產品,讓設備的生命週期更長,以達循環目的。
陳聰亨:九典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準則,但看起來跟生態建築是有許多地方重疊,循環經濟跟生態建築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再來,今日的生活環境跟生活方式改變快速,但住宅市場卻仍停留在三房兩廳格局上,請問九典有嘗試將循環經濟的理念,推廣給建設公司嗎?
林章鍊:九典永續設計主要思考對地球更友善的方式,不同世代或不同領域的人對於「永續」有不同的觀點跟做法,不論是循環經濟或生態建築,大家的方向是一致,只是思考切入的角度不同。推廣尚須仰賴政策的制定,今年政府正積極推動「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建築是其中一個重要產業,當公共建設開始推動,逐漸就會影響民間的住宅建築、廠房及辦公建築等,如同家電有節能標章一樣,未來建築也將訂定標章來表彰其節能能效,當民眾的價值觀開始改變,將節能能效納入買房的考量時,相信會改變整個商業住宅市場。
王進坤:綠建築標章在台灣推動許久,卻也常看到新聞報導獲得綠建築標章的公共建築引起民怨,因在這些建築裡不夠舒適,導致還需要再花經費去改善。林建築師您認為問題是出在哪裡?以及,當綠建築效能與生活舒適相牴觸時,會怎麼去取捨?
林章鍊:個人覺得綠建築常被標籤化或汙名化,其實綠建築是一個設計理念或構想,國內亦有設置綠建築標章來定義等級,然事實上像剛剛提到的設計策略或設計概念其實非以分數去評比。背後永續低碳的核心價值比評估方式更重要,更需要被討論。比如空調應是備而不用,建築可透過增加更多的通風換氣,讓春秋季節較不炎熱時可藉通風達到舒適,台灣因位於亞熱帶環境,在高溫、高濕的狀況下,要完全不用空調是相當挑戰,但透過前期的規劃設計的自然通風策略,來降低開空調的時間跟強度以減少能耗,是可以做到的。
設計是綜合性的考量,必須滿足結構安全、健康舒適的居住需求及良好的空間品質,建築師須在不同需求考量中找到平衡,像「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斜屋頂形式係企圖營造住宅聚落氛圍,也藉其創造屬於家的閣樓空間,而屋頂太陽能板則儘量配置向陽面來設置,建築師的專業即試著整合這些不同面向,從中找到最佳的答案。
王進坤:台灣的綠建築與歐洲不同,較少從建築外殼的斷熱跟保溫填充材著手,這個原因是與地域有關嗎?
林章鍊:的確跟地域有關,歐洲屬高緯度區須考量的是室內保溫,故其被動式設計是透過隔熱外牆來保持室內恆溫的狀態,讓熱不要散出去,但台灣身處亞熱帶,被動式設計反而是要考量自然散熱通風,當然也可透過增加牆壁厚度跟改進窗框斷面來阻絕熱進入室內,但一來將增加營建成本,二來是台灣的濕熱氣與歐洲乾冷不同,故常用的策略還是以自然通風為主,另加強屋頂隔熱效果、減少開窗或增加外遮陽。
彭揚凱:建材銀行的概念很好,是循環經濟很重要的部分,透過整合建築生命週期中,不同時期該更換的建材編號跟計算數量,以類似銀行的系統讓開發商、營造廠購買或租借,建築拆除後還能回收利用,但這必須仰賴大量的建築採用模矩化才可能達成,請問市場上的模矩化是否已有固定標準?或台糖已有開始建構模矩的材料編碼,運用在旗下的建築裡嗎?
林章鍊:台糖確實已漸漸執行許多案例,如去年台糖於台中花博會的荷蘭館,於展覽結束後,將拆除的建材藉由建材護照編碼,回收並重新組構成另一棟新的建築物,即是一個被實踐的循環經濟案例。
陳聰亨:今日營建市場正面臨嚴峻的缺工問題,循環經濟裡的系統模板是解決缺工的一個好方法,透過模矩化的預鑄牆及樓板、衛浴系統,能降低人力需求。台灣的房價高昂,不少人跟家庭都改用租房的方式,也開始適合推動租賃系統來降低成本友善環境,故我認為九典提出的理念是可行的,只是必須找到具有遠見的建設公司一起合作來推動。且今日的生活模式已與過去不同,國外已開始提倡參與式設計,透過使用者的回饋來設計空間,不知道九典是否有嘗試將這種設計方式導入到住宅設計裡?
林章鍊:九典已將參與式設計導入前期的公宅設計裡,針對合宜之住宅套房提出室內不含陽台公設約八坪(套房)來作為居住的模矩單位,但為了更確認是否符合使用者需求,九典與都發局共同舉辦說明會及工作坊,邀請公宅設定的對象青壯年及身障者參加,透過設計引導來瞭解他們的生活模式跟需求,親自設計並建構自己的家,以來檢視這個模矩單位是否合宜,並將回饋作為設計參考。
彭揚凱:從商業住宅的角度,用循環經濟概念的建築,請問其建造成本跟傳統的建造系統的差別有多大?再來若以整體建築的生命週期,在拉長使用年限下,採用循環經濟概念的建築,會比採傳統建造方式的經濟效益高嗎?
林章鍊:相較於傳統的混凝土造建築,也許初期營建成本是相對高的,但因近年的缺工、缺料,讓鋼構與混凝土兩者的落差幅度逐漸被拉近,加上工期也可以縮短,因此許多開發商跟投資者就願意思考用鋼構或預鑄的工法。再者,乾式或預鑄工法成本較高另一原因也可能是市場上使用較少,導致技術跟產量會比較貴,若更加普及相信價格會降低。若從建築生命週期來看,在前期的設計規劃即進行妥善的設計考量,相信長時間下是會比傳統建造的經濟效益更高。
彭揚凱:本屆台灣住宅建築獎由「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贏得首獎,就是因其挑戰了傳統的住宅建築已經僵化的型式跟機能,提出具前瞻性的創新概念,非常具有實驗精神,雖然還需時間去驗證,我相信一定有不成熟之處,但開創性是超過傳統商業住宅多聚焦在建築的造型、材料、室內格局上的嘗試,尤其本案建築的皮層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扮演節能的重要角色,建築材料更是可以被回收再利用,這是當下台灣住宅市場需要開始重視跟關注的事情。
陳聰亨:以設計集合住宅的經驗,台灣的住宅建築設計跟營建品質均具水準,然也確實需要面對新的挑戰,在面臨資源有限,永續低碳已是全球各國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加上近年受到COVID-19導致缺工、缺料及營建人才匱乏的困境,「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提出的循環經濟是一個很好的解方,希望給業界更多的啟發。
【延伸報導】
>第八屆台灣住宅建築獎─最佳集合住宅首獎
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https://traa.com.tw/Project/Building/d4f96ffd-0fc5-4a11-a6a4-27674c8fe5df
>決選第二階段審查會議紀錄─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
https://traa.com.tw/Event/News/225
>決選第一階段審查會議紀錄─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224
>2022 第二屆學生論文獎─審查會議紀錄
https://traa.com.tw/Event/News/222
>提倡環境永續、居住幸福感,提升台灣的文明成績單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221
>展現多元議題貼近社會脈動/第二屆學生論文獎頒獎典禮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220
>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得獎名單出爐
https://www.traa.com.tw/Event/News/218
>歷屆學生論文獎得獎論文─小論文
https://traa.com.tw/Paper/AwardList
>歷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得獎作品
https://www.traa.com.tw/Project/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