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半畝塘創辦建築師

江文淵

逢甲大學建築系學士
2021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
2018國家卓越建設獎年度建築人物
2014侯金堆傑出綠建築榮譽獎

從多年執業經驗中,提出「節氣建築」的想法,體現一套涵容時間、環境與人文關懷的建築論述。2010年起,支持逢甲大學開辦「節氣建築講座」,整合產學相關經驗,深化節氣建築的深度與廣度。

帶領半畝塘團隊陸續完成「寶山會館」、「菩薩寺」、「紐西蘭南島佛光講堂」、「富貴三義」、「大平窩村」、「若山系列」、「樸山村」等經典作品。其中,「若山系列」在人工地盤上創造生態地景,為都市創造高度綠化、緩和熱島效應,及棲地補償;「樸山村」則致力於台灣淺山系生態居住型態,創造人與自然的生活介面。分別透過都市及郊區的居住形態探討,倡議下個世代常民住居的進路。


【期待的理想居住環境及住宅樣貌】
台灣這塊島嶼地狹人稠,每個人平均分得的居住空間不多,尤其以都市環境更為嚴峻,時常將生活限縮在有限的密閉式空間之內,與自然隔絕。理想的居住環境應當是能有自然流動的通風,適量的採光,以及能蘊養積累生活記憶的空間。不妨從「環境面」及「生活面」來探討,當建築設計願意思考居住環境的物理條件,將通風及採光思考進來,有機會讓住宅建築更能與周遭環境相結合,甚至發展被動式設計,進一步符合永續的主張。這條以環境為念的建築論述長期都不是主流,落實率相當低,推判建築師的養成缺乏對物理環境的關照,加之產業不願投入,實在可惜。另一方面,居住環境理應積累文化,反映一塊土地的集體意識,可惜至今仍少有人著墨,倘若百年後再回頭看台灣的住宅建築,是否可讀得出來此時此刻建築師到底在思考甚麼?他們的思考反映出什麼現象?

希望能看到跳脫框架的作品,願意真心實意地去思維一塊土地,一屋子家人該過著什麼樣幸福生活的作品。我想這是住宅建築的本質,好的住宅建築梳理出家人之間的關係性及生活尺度,可聚合家人,或可各自安在,讓家人的生活有品質,情感有溝通交流,這是住宅建築根本的條件。住宅是生活的容器,但是大多數的住宅建築都缺乏生活想望,歸咎大多數的建築師很少去傾聽屋主的想法,或甚至是自身的生活經驗都缺乏。這應當是住宅建築有別於其他建築類型的地方,需要具備獨特的細膩度,讓日常生活都可以累積出幸福感。

總歸一句,還是因為台灣這塊島嶼地狹人稠,土地寸土寸金,讓產業或是個別的住宅興建都得面對很高的土地成本,時常無法回到住宅建築的本質上來思考。住宅是整個建築產業的大宗,理應扮演建築產業的領頭羊,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之下住宅建築產業本身被很多人視為累積資本的產業,一般人對「建商」大多存在複雜的觀感及情緒。可能讓我們一起思考,是否建築願意讓利給環境,多在建築的過程關照環境價值?是否建商願意讓利給建築師,給予建築師更多發揮的空間,讓設計成為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想唯有突破既定的價值框架,才有機會看到更有別以往的住宅建築,衷心期盼。







Professional
Jury專業的評審委員會

評審委員會成員是一群由建築界的相關專業人士所組成,包含了建築師、學者及開發商等等,讓住宅建築獎可以擁有多元的視野與觀點。






View all
  • 江文淵

  • 郭英釗

  • 張瑪龍

  • 陳健章

  • 吳瑪悧

  • 張金鶚

  • 詹偉雄

  • 李芝瑜

  • 何黛雯

  • 陳宇進

  • 張匡逸

  • 賴人碩